第一百六十五章 吐蕃也在內訌(1 / 2)

洛陽城

裴府

這些日子,不利的軍情接二連三的傳來。

率軍回援的武三思在伊洛平原大敗,援軍全軍覆沒,武三思本人也被皇帝賜死在含嘉倉城城門前。

太後經上官婉兒的勸,終於向皇帝屈服,與皇帝聯名發出了討逆詔書,共同討伐在外製造揚州叛亂的李賢,還有在內勾結群臣,意圖裏應外合的裴炎。

裴炎派去河北道,河東道、河南道傳遞討伐昏君檄文的各路人馬是悄無聲息。河北道,河東道路途遙遠,沒有動靜還情有可原。連近在咫尺的河南道也沒有一個回來複命的,那就令裴炎不寒而栗。看來,這些人馬是凶多吉少了啊!

揚州戰場,李賢、李敬業雖然有三十萬兵馬,人多勢眾。但,這兩人一個是深居宮裏的太子,一個雖然是名門之後,但自就沒到過軍營,更談不上行軍打仗。

就戰場經驗而言,豈能比得上老奸巨猾的王孝傑,還有靠著軍功擢升到大將軍,在西北戰場對上吐蕃都能屢立戰功的黑齒常之?

在淮南戰場,李敬業、李敬猷兩兄弟的兵馬難以逾越王孝傑所布下的金湯防線半步。在江南戰場,黑齒常之已率軍殺過了長江,一戰而下常州,再戰已包圍了江南重鎮潤州,旦夕攻城不止。

所以揚州戰場,叛軍看似打得轟轟烈烈,其實全無突破,已被黑齒常之,王孝傑兩路兵馬壓縮至淮南,江南一隅的口袋裏。

各方戰事不利,連裴炎寄予了厚望的吐蕃人,也出現了變故。

論欽陵也算是吐蕃曆史上第一流的名將,戰略大師,早就看準了大唐內訌的形勢。

對吐蕃最有利的當然是李賢、裴炎上位。

李賢、裴炎一黨一再向吐蕃示好,割地賠款全都答應了。若是李賢、裴炎上位,吐蕃可以不戰而得鬆州、靈州,十分有利;

其次是太後上位。太後一個女人真要得了勢,重心必然在內部鎮壓,而不是對外擴張。西域、吐穀渾方向麵臨的壓力也不算大。

對吐蕃最不利的,是皇帝楊耀上位。

楊耀是初出茅廬,雄心勃勃。在長安,就可以羞辱吐蕃使團;到了締結和約的大會,皇帝連一個女人都不願給他的兒子論弓仁;甚至,這個大唐皇帝還放言,寧可與吐蕃拚血死磕,也要收複西域、吐穀渾。

這個大唐皇帝上位了,吐蕃真的會麵臨巨大危機。

所以論欽陵本人是堅決要求出兵,響應遠在江南的揚州叛亂。

在論欽陵的計劃裏,吐蕃應該舉傾國之兵二、三十萬,攻進兵力虛弱的關中,將關中的財富洗劫一空,甚至可以在關中打出一個至少上千裏的無人緩衝區。然後再仿效董卓,將長安城徹底焚了,令大唐的軍政中心再也無法回到長安,而是留在洛陽。

那樣的話,大唐對吐蕃在西域,吐穀渾的擴張隻能是鞭長莫及,吐蕃便有充足的時間蠶食、消化占領的吐穀渾、西域,甚至進一步蠶食靈州,將大唐的勢力範圍徹底壓縮在關中以東。

但,論欽陵的這個畢其功於一役,可以確保吐蕃上百年長治久安的宏偉計劃,卻遭到吐蕃讚普和一群反噶爾家族勢力的集體反對。

楊耀估計得半點不差,吐蕃讚普是真的懷疑論欽陵要求集結舉國之兵,攻打大唐的真實意圖。

論欽陵明麵上的比唱的好聽,若將兵權全交到噶爾家族手裏,論欽陵會去攻打大唐,還是調頭來打婆娑(拉薩),吐蕃讚婆是絲毫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