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盡心盡力(2 / 2)

此外,他們家還在魚塘邊種菜養禽,全是“綠色食品”,來釣魚或參觀的客人中午用餐便有了來源。

“釣野生魚,吃農家菜”成為吸引周邊城裏人的品牌。

池塘養魚主要飼養技術包括混養和密養、輪捕輪放、日常管理和綜合經營。

公元前5世紀的《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著作。漢代養鯉已十分普遍。

唐代由單養鯉發展成草魚、青魚、鰱、鱅等多種魚類混養,是池塘養魚技術的重要突破。

至宋代,各地從長江中張捕上述4種魚苗進行飼養已相當發達,並已認識到這些魚類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

明代出現了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餌和輪捕輪放等先進養魚技術的萌芽,並對魚池建造、放養的密度和魚種搭配、投餌、施肥、魚病治療等均有較詳細記載。

明代中葉(15、16世紀)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在魚塘堤上栽種桑樹、果樹等,將養魚和養蠶、農作物種植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經營。

在同一水體裏放養棲息習性不同、食性各異的異種同齡和同種異齡不同規格的魚類,是中國池塘養魚技術的特色和核心。

混養的魚類應為習性相關,對水質和水溫(在生長季節)要求相似。混養的理想魚類有鰱魚、鱅魚(上層魚類)、草魚、魴魚(中層魚類)、鯉魚、鯽魚、鯪魚、青魚(底層魚類)等。

將棲息於不同水層的魚混養,能立體利用水體空間。

與單養相比,可以較大幅度地增加放養魚的密度。

草魚、青魚的糞便既是培養浮遊生物的肥料,又能提供大量有機碎屑以及孳生的細菌群體,供鰱魚、鱅濾食;

鯉、鯪、鯽可清除殘餌,改善水質。既有充分利用水體、提高產量之利,又兼收餌料再利用、改善水質之效。

將同種異齡不同規格的魚混養,還為在一個生產季節分批捕撈、均衡上市提供了條件,同時為下年培育了大規格魚種。

混養的魚類應有主次之分,主養魚是投餌和飼養管理的主要對象。

搭配魚起著充分利用水體和餌料再利用的作用。池塘養魚主要有以下四種混養類型。

草魚和鰱為主的混養類型是最常見的類型。其特點是飼料、肥料來源廣,成本低,產量和經濟效益較高。

草魚放養規格分10克、50克和150~500克,鰱的放養規格為夏花、50克、200~350克;

放養重量分別為總放養量(150千克左右)的45%和30%左右,同時混養鱅、團頭魴魚、鯽魚等。

草魚、鱅、鯪為主的混養類型

珠江三角洲通常采用的類型。

當地水溫高,生長期長,水質較肥,一年可放養和收獲多次,尤以鱅魚為突出。

同時還可混養鰱、野鯪等以及適當數量的斑鱧和鰻鱺,以增加收益。

顧忠義兩口子正襟危坐,都認認真真的聽進去了。這個女兒,還是真心實意為著自己家好的。

以往他們因為小時候的斷語,總是這樣那樣偏執的一葉障目,沒有給她過好臉色……

他們第一次有了愧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