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出後舉世震驚,各地方的大小勢力都想不到這次朝廷會下這麼大的決心,顯然是要趁西北戰亂之時一舉剿滅唐營,好讓天下人再不敢有異動之心,重新臣服於朝廷的管轄之下。
南方的南宮世家與東部的蘇柏仁這兩大勢力在朝廷的號令之下也不得不增派人馬加入朝廷的討伐隊伍,隻是這兩家與唐營有協議在先,雖然還是出兵了,但都沒有派出精兵良將,而且去到中州之後隻是跟在駱臨海的大部隊後麵充充場麵,並不願意上前衝鋒陷陣。
駱臨海對此也是無可奈何,他也明白當前的局勢之下想要讓南宮夏與蘇柏仁為朝廷拚命並不現實,他們能出兵支持已經算不錯了。在剿滅唐軍之前,駱臨海可不想跟東南兩大勢力翻臉。
不過駱臨海對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唐營依然充滿信心。
這次他不但集合了近三十萬大軍,在兵力上占據明顯優勢,還帶來了京城護國寺中的三大神僧,其中除了顛長老不通武道之外,另外兩大神僧雖然在叱吒榜上籍籍無名,卻都有著宇內前十的實力。料想有了這兩位神僧幫忙,就算遇上如意門的方無名也足以應付了。
而顛長老雖然不通武道,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排兵布陣也有獨到的見解,是一流的軍師人選。有了這三大神僧助陣,加上絕對的兵力優勢,駱臨海料想剿滅唐營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誰知等討伐大軍來到中部之後,唐營那邊並不示弱,中州軍團的軍團長唐嘯坤率領十萬大軍正麵應戰,唐經天也親自前來督陣。
唐嘯坤精通領兵之道,是一流的統軍帥才,他的中州軍團雖然隻有十五萬軍馬,戰鬥力卻相當強勁。加上對當地的地形極為熟悉,知道駱臨海的朝廷大軍雖然人數占優,在地勢複雜的中州地界卻未必施展得開,所以信心十足,希望能給駱臨海的兩大軍團以迎頭痛擊。
雙方在中州城外擺開陣勢正麵交鋒,駱臨海以新組建的白獅軍團打頭陣,自己的黃龍軍團居中,再輔以各路討伐大軍做為接應,一上來就希望憑借兵力優勢將唐軍壓倒。
但是唐嘯坤的中州軍團訓練有素毫不示弱,充分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將戰線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並靈活機動的調動軍兵,對朝廷的進攻展開層層阻擊。
幾場大戰下來,朝廷的討伐大軍限於中州城外地勢狹長,並不能充分發揮兵力上的優勢,而新籌建的白獅軍團在與中州軍團的正麵交鋒時也明顯處於下風,很快就被唐軍擊退。
唐嘯坤占據上風後立即率軍大舉掩殺,朝廷的軍隊人數雖多,但調度方麵卻有些混亂,被中州軍團占到上風後立時陣腳大亂,很快就陷入了潰敗之中。
還好駱臨海的黃龍軍團戰力非凡,一看形勢不妙,當即親自統帥人馬上前接應,這才將本方的敗勢阻住。可正當駱臨海想要重整旗鼓再次進攻時,唐嘯坤的中州軍團已經快速撤了回去,再次背靠中州城擺開陣勢嚴陣以待。
駱臨海為了不想讓自己嫡係的黃龍軍團有太大損失,每次都讓新籌建的白獅軍團衝在最前麵打頭陣,可白獅軍團戰力極差,每次要不了多久就會被唐家擊潰,順帶著還會引發唐軍的追擊,使得駱臨海的黃龍軍團不得不上前助陣。
這樣一來二去,朝廷大軍的人數優勢始終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而新籌建的白獅軍團已經傷亡過半。反觀唐營那邊,由於唐嘯坤指揮得當,中州軍團進退自如,幾場大戰下來,受到的損失不大,隻折損了一萬人不到。
不過唐嘯坤也看出了駱臨海的黃龍軍團實力不凡,並不願與黃龍軍團死拚,總是避開黃龍軍團痛擊白獅軍團以及其他各路雜牌軍,讓朝廷的聯合大軍難以發揮兵力優勢。
而朝廷大軍雖然一上來就遭遇敗局,好在畢竟人數占據絕對優勢,重整旗鼓後調整了戰略,將白獅軍團與各路雜牌軍分置兩側,中間由黃龍軍團主攻,這才漸漸扳回了劣勢。隻是唐軍依靠地利人和的優勢也並不落下風,一時戰局陷入了僵局。
就在西北與中部接連爆發大戰之際,享譽宇內多年的劍道宗派彩雲軒對外正式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隱世多年的劍聖公孫大娘宣布複出,並向東部第一高手石子陵發出了挑戰。兩人相約在十月二十八日進行對決,隻是決戰地點卻並沒有對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