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在之前漢字就是華夏文明圈的通用語言。
漢字是表意的,也就是說其實漢字的發音和寫法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也就是說就算是認識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但是如果不知道這個字的發音的話,兩個人還是無法用語言進行交流,隻能用漢字來交流。
近代以來華夏周邊的國家因為華夏國家的衰弱,所以就逐漸的退出了漢字文化圈,但是雖然不適用了漢字,但是使用其他的文字也給這些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惑。
而且這些國家新用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表音的文字。
和西方的英語一樣,隻要會發音,那麼就會寫。
就像是韓國的韓文,其實就是一種表音的文字,還有現在越南用的越南文,也是法國殖民的時候留下的一套文字係統,其實也是表音的文字。
這些文字一時缺乏內涵,而是和之前的華夏文字一點都不一樣,所以這就直接導致了後麵這些國家會出現一些曆史上的認識的偏差。
但是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之前華夏人就算是不會說這些國家的語言,但是到了這些國家之後也可以用筆談的方式來進行交流。
就像是華夏人到了一些華夏偏遠地方的省份一樣,其實這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現在秦昊麵臨的就是這個主要的問題,但是好在還有老人可以筆談。
其實現在扶桑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和華夏人筆談的,因為雖然扶桑也是本土的文字和漢字同時使用的,但是扶桑並沒有像是韓國和越南一樣直接將漢字給廢除,而是結合自己的文字一起使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扶桑的文字中有那麼多的漢子的原因。
其實在很早之前扶桑也是有自己的文字的,但是那些文字很不成熟,然後這個時候的華夏空前的強盛,於是扶桑就派人來到這裏學習,然後就順便把那一套文字係統也給帶回去了。
這才有了當今的扶桑文字,和所謂的和製漢字。
而且現在的漢字教育是每個扶桑的學生必學的,這些學生也會像是華夏的學生一樣學習李白的詩歌,學習屈原的離騷,等等華夏古代一些比較著名的文學作品。
而且還會學習很多的漢字。
所以在扶桑接手過教育的人,基本上都會認識一些漢字,也會寫一些漢字,所以現在就算是不會說對方的語言,但是一樣可以和對方筆談的國家也就隻有華夏和扶桑了。
越南之前是這樣但是現在很顯然不是這樣了。
秦昊將本子拿了過來,也在上麵寫下了幾個字。
“我和一個女人在一起,那個女人呢?”
然後一臉緊張的將紙和筆交給了那個老者。
那個老者寫出來的字還是繁體字,看來這個老者學習漢字應該是有些年頭了,估計是之前華夏輸出革命的時候培養的越共。
以為可以從這老者身上的中山裝就可以看出,而且還有這老者身上的精氣神,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