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宋滅北漢。北漢遺臣楊業受到宋太宗的賞識,為報宋主知遇之恩也為天下蒼生福祉,楊業攜子七人投效宋室。

公元980年,宋軍攻打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割給契丹族建立遼國的幽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城,意在奪回,但宋軍不敵,敗於遼軍。此後,遼國勢氣張狂屢屢進犯北宋邊境,自此宋室永無安寧。為保山河,宋太宗命英勇無敵的楊業扼守雁門關。

遼國蕭太後意欲奪取雁門關,遣兵十萬攻打雁門卻敗於鎮守將領楊業所率領的幾千楊家軍,不得已退出關外。自此一役,楊家將聲威大顯、舉國振奮!百姓都稱“隻要有楊家軍在就可放心的過太平生活了。”楊業更是得到宋太宗的器重,楊業及楊家軍頓時成為北宋朝廷的“中流砥柱”。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宋太宗得知“契丹主年幼,母後用事,韓德讓擅權,國人怨疾。”便又起了北伐,用兵攻打遼國的想法。於是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對遼用兵。雙方在涿州戰場、飛狐戰場、雲應戰場,展開了戰事。最後於歧溝關進行決戰!將領楊業與其他宋室將領一起奮戰前線為國效命,尤其是楊業及其七子更是在戰場上舍生忘死的拚殺,以此來報效君王。盡管他們非常拚命,但由於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是因為宋太宗力排眾異,一意孤行而出現的場麵,所以最後的結果也是早已注定的顯而易見——失敗在所難免!在這場戰役當中楊業的長子因護衛宋太宗的鸞駕而喪生。戰爭的失敗就算應該由君王來承擔責任,史上又有哪位君王真的承認過自己的失誤呢?太宗也是如此,戰後他“大力”的懲罰了在戰場上為他一時“興起”而浴血奮戰的將領們,幾乎所有與他一同出征的人都受到了處罰,這其中也有雁門關的守將楊業,盡管如此但他也是所有受到處分人中最輕的一個,這都是因為其子——楊延平舍身護駕的功勞。兒子舍棄生命保全的是君王繼續享受“榮耀”的權利和父親生命的安全,這對楊業或是楊家來說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997年太宗離世,真宗趙恒繼位。宋遼之間的戰爭依舊沒有停歇,1004年遼為了贏得有利的局麵決計大舉攻宋。此次的宋遼之戰,結果並沒有讓蕭太後得嚐所願,到是宋軍更盛一酬。但,也許是先前宋室敗仗吃的太多了,現在的朝廷得勝了都沒有了膽量要求什麼。兩國各取所需的簽定了“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定使得兩國的關係變成了“兄弟”之邦,這樣的結果可以讓宋朝安心了許多,可就是不知道能安心到幾時。

時光流逝,展轉到了仁宗年間。仁宗在位時期景佑五年,北宋藩屬之地首領李元昊反叛宋室自立,自稱為“皇帝”建國“大夏”史稱“西夏”,宋室朝廷不滿李元昊之舉,決定征討西夏,元寶二年雙方展開了“三川口”之戰,康定二年“好水川”之戰,慶曆二年“定川之戰”,雙方在這三場戰爭中都各有“得失”但在最後一役中由於宋將楊業所率領的楊家軍巧妙偷襲使得局勢逆轉,宋室朝廷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因為西夏在戰爭中深受重創,再加上西夏國君李元昊是個好大喜功,喜歡四處征戰的人,導致國庫空空,百姓痛苦不堪,此時西夏又與遼國出現矛盾,國力在任何一個方麵都已不允許他肆意妄為。所以在宋仁宗慶曆四年時,李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來宋朝京都議和。雙方簽定了“慶曆和議”以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賞賜物資給西夏而宣告雙方的戰爭終了。

仁宗大悅,舉國歡騰,獎賞有功之臣:將領楊業被賜官升一級、黃金千兩、禦酒五壇,議和主事丞相潘仁美被賜黃金千兩、美酒兩壇,其他有功者都一一被仁宗論功行賞了。滿朝文武都心情愉悅,君臣上下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