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技術進步對文化產業影響的實證研究(1 / 3)

技術進步對文化產業影響的實證研究

學術視點

作者:龍飛 葉青 李佳輝

一、引言

文化產業不僅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軟實力”之一,而且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產業實體,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產品,在帶動經濟結構升級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麵正在發揮日益顯著的作用,被認為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朝陽產業、時尚產業和主導產業。綜觀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曆程,文化產業的發展總是隨著技術進步的腳步,由文化載體的發展和革新而推動。如印刷術的風行啟動了報刊、出版等產業,電影和電視機的發明催生了影視產業。當今,以高速寬帶和移動網絡信息技術為依托,“技術融合”的新興文化產業再度崛起,成為現代文化產業的主力軍。我國文化產業起步雖遲,但隨著經濟體製轉換、社會轉型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和全社會富裕程度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的信息技術及其產業飛速發展,信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成為我國發展現代文化產業的強大基礎。科技進步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因此研究科技進步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關係,對於我國實現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二、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對文化產業中技術進步的測度

DEA-Malmquist指數法的關鍵是投入和產出變量的選取,要素投入選取物質資本和勞動力兩個指標,物質資本用各地區文化產業資本存量表示,勞動力用各地區文化產業從業人口數量表示,產出用經過價格指數(2003=100)平減的文化產業的總產出表示。由於文化產業資本存量的數據相關統計資料並沒有給出,因此需要計算,本文選用永續盤存法來估算我國31個地區文化產業的資本存量,其它數據來源於曆年的《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計算文化產業資本存量的關鍵在於初始資本存量K2003的確定和折舊率δ的確定,本文借鑒徐現祥和周吉梅等計算各省第三產業資本存量的方法,將各省文化產業資本存量的折舊率δ確定為3%,並借鑒張軍等(2004)的方法,以2003年各省文化產業固定資產實際投資總額除以10%來表示2003年各省文化產業的初始資本存量K2003。

采用產出導向的方法,運用DEAP2.1軟件,得到全國以及各地區文化產業每年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由於篇幅有限,本文隻列出各地區2004-2009年各地區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的均值。

就廣義技術進步而言,2004—2009年全國平均增長17.9%,中部地區最高,為42.7%,東部地區為13.5%,西部地區最低,為5%。除天津、遼寧、安徽、湖南和西藏外,其它各地區相差並不是很大,湖南省廣義技術進步的平均值為4.161,平均增長 316.1%,為全國最高,另外,有一半的地區廣義技術存在退步。就狹義技術進步而言,2004-2009年全國平均增長84.9%,遠大於廣義技術進步。其中,天津、浙江、山東、廣東、湖南和重慶平均增長107%。從地區來看,東部地區增長94.8%,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增長一致,分別為79.4%和79.6%,雖然各地區狹義技術進步增長有波動,但增長幅度均在63.2%以上,這說明廣義技術進步主要歸功於狹義技術進步。就技術效率而言,2004-2009年全國平均下降11.1%。除天津、遼寧、安徽、湖南和西藏的技術效率提高外,其它地區的技術效率均下降,從地區來看,西部地區下降最多,為14.%,其次是中部地區,下降9.1%,東部地區下降8.9%。

從波動幅度來看,除天津、遼寧、安徽、湖南和西藏外,其它各地區的廣義技術進步相差不大,廣義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的波動一致,說明影響各地區廣義技術進步差異的主要是技術效率。就廣義技術倒退的地區而言,由於狹義技術進步均大於1,但其增長的幅度要小於技術效率下降的幅度,因此這些地區廣義技術退步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效率的下降。廣義技術進步與狹義技術進步的波動不一致,各個地區狹義技術進步的差異性相對廣義技術而言並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