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區域產業合作研究(1 / 3)

內蒙古區域產業合作研究

本刊特稿

作者:魏國楠 張廣收

一、我國區域產業合作趨勢及經驗

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出台了一係列區域發展規劃和政策,為促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重點區域合作,沿海地區有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中部地區有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等;東北地區有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長吉圖先導區、哈大齊工業走廊等;西部地區有呼包銀榆經濟帶、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

我國區域合作經驗:一是統籌區域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是推進區域合作的重要手段。比如,安徽省製定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提出構建皖江地區“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又如,陝西省西鹹新區按照“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新型城市理念,製定了《西鹹新區總體規劃》,規劃五個新城、布局十大產業園區。

二是建立高效管理和利益共享機製。核心是設置上一層級的實體或臨時組織管理機構,實施利益統籌分配。比如陝西西鹹新區,成立省級層麵的西鹹新區管委會,省委常委、副省長兼任園區黨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建立省市共建、開發建設以省為主的機製,打破原有行政區劃,實行統分結合、利益兼顧的新體製,新區建設用地指標在西安、鹹陽乃至全省範圍調劑,對重大項目投資企業可用陝北的資源開發權進行鼓勵補償。又如寧夏寧東工業園區,成立了自治區層麵管委會,由常務副主席兼任黨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建立了自治區、園區、市(縣)統分結合、利益分享機製,核心區域由自治區統一規劃建設,稅收分成以2011年為基數,新增稅收自治區本級留成部分全部留給園區,市(縣)留成部分80%留給園區;外圍區域在自治區統籌規劃、確定產業定位的前提下,由各市(縣)負責建設。

二、內蒙古區域產業合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從不同層麵積極推進區域產業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從自治區層麵看,重點推進蒙西和蒙東兩大區域產業合作,製定了《內蒙古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幹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和《內蒙古東部盟市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成立了沿黃沿線規劃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和東部盟市重點產業規劃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區域資源配置,推進各盟市分工合作和錯位發展。蒙西重點推動建設23個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蒙東重點推動建設13個工業集中區建設。

從盟市層麵看,局部區域產業合作有序推進。呼倫貝爾市將呼倫貝爾工業園區、呼倫貝爾經濟開發區、陳旗工業園區、海拉爾產業基地進行了整合,設立了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呼倫貝爾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建了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委會主任由市領導兼任,建立了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海拉爾區、陳巴爾虎旗利益共享機製,打造煤電化、有色金屬加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製藥等“千億元”級產業集中區。通遼市將霍林郭勒工業園和紮哈淖爾工業園進行整合,設立了霍林河—紮魯特工業園區,在通遼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建了園區管委會,管委會主任由市領導兼任,建立了工業園區與霍林河市、紮魯特旗利益分享機製,打造煤、電、鋁、鋁後加工“千億元”級循環產業集中區。興安盟和錫林郭勒盟發揮水煤組合優勢,通過“飛地經濟”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分配機製,打造煤化工產業集中區。此外,包頭市也在積極探索整合資源,集中打造以稀土產業為主導,煤化工、有色金屬、高端裝備等為支撐的產業體係,形成自治區最大、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千億元”級高新產業集中區。

總的看,自治區層麵的蒙西、蒙東兩大區域產業合作,在對上做出概念、爭取資金,對下統一思想、戰略引導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盟市、園區之間的實質性合作難以實施。盟市層麵的區域合作,凡建立高效管理和利益共享機製的合作效果較好,未建立的仍難以實質性推進。當前,內蒙古區域產業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受行政區劃、利益分配、考核體製等因素影響,各地區主要立足於本地區的發展,思想認識和行動不能完全統一到自治區全局利益上來,地區間主動合作的願望不強烈,積極性不高,造成產業布局分散、同質同構,整體競爭優勢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二是區域合作機製不健全。自治區鼓勵和支持通過資源互補、園區共建等方式開展跨區域合作,但目前尚未建立統一的區域合作機製和資源、要素、GDP、稅收等利益分配辦法,地區間合作缺乏機製保障。三是配套政策不完善。自治區資源配置及財稅、投資、用地、用水、環保等政策主要針對產業發展製定,對區域合作的導向作用不強,區域產業合作缺乏政策保障。四是組織領導有待加強。自治區成立了蒙西和蒙東區域產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從戰略層麵推進兩大區域協調發展。但在局部區域合作,特別是跨盟市合作方麵由於缺乏超越盟市利益之上的管理統籌,盟市各行其事、企業逐利布局、園區同質競爭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烏海周邊地區(以下稱“小三角”)和托清準(托縣、清水河縣和準格爾大路工業園區,下同)區域表現得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