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成都背後的楹聯文化
大家風采
作者:陳沫吾
有人說, 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是一座走了之後還想著回來的城市。2014年8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跟著楹聯,讀懂人文成都》,說:“即使在幅員遼闊的中國要找出一個像成都這樣楹聯眾多,名聯眾多的城市,也不是一件易事。”(8月7日《成都日報》要聞版轉載全文)
今年正值成都和平解放65周年,我有幸能在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病床旁采訪到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詩詞楹聯專家、教育家、巴蜀文化學者張紹誠先生。現將采訪的內容恭錄如下。
陳沫吾:張老,您長期抱病,退而不休。我工作忙,沒能經常來看望您,請您見諒。今天抽出一點時間來向您請教,但願不影響您的治療和休養。
張紹誠:文史館現在任務重、人手少,我十分理解。不必客氣。你喜歡做實事,我們是多年的筆墨朋友、知己,隨便一點好。你盡管問,我一定實話實說。
陳沫吾:謝謝。今年是成都和平解放65周年,我們聽說,您的李爺爺(生前係四川省政府參事李鐵夫)當年參加了和平解放協議簽字。《文史雜誌》曾經發表過紀念文章。
有人說,成都,是一個楹聯博覽館。您是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也是詩詞楹聯專家,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張紹誠:名實相副,並非過譽。張藝謀導演拍攝的《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中,許多楹聯展示了成都這座楹聯博覽館的一些分館和窗口。
陳沫吾:張老,您能談談您知道或理解的成都人文方麵的問題嗎?
張紹誠:成都自古就尊崇文化教育和文明建設,被稱為“曆史文化名城”。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李密的《陳情表》被曆代用作忠孝道德傳統教材,都寫於蜀中。司馬相如、揚雄、王褒、常璩、玄奘、王勃的辭賦書啟中許多精彩駢偶句,可謂對聯的育苗溫床;岑參、李白、杜甫、劉禹錫、唐求、貫休的格律詩中許多對仗工穩、平仄協調的律聯,簡直就是“對聯”——隻不過它沒有獨立使用於景點祠宇商肆居宅罷了。大家公認,後蜀主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算得上楹聯的創始者。成都是楹聯的發源地!其後文人墨客都留下過許多美好的楹聯。眉山蘇氏、新都楊氏、新繁費氏、雙江劉氏,還有何宇度、聶銑敏、顧複初、方旭、鍾耘紡、張大千、劉師亮、郭沫若、李劼人、劉安衢、伍瘦梅、孔凡章,學者蒙文通、謝無量、劉鹹滎、劉鹹炘、陶亮生,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領導人劉孟伉、林思進、向楚、隗瀛濤,參事李鐵夫、韓文畦、梁伯言,館員毛希賢、曾默躬、馮灌父、餘中英、劉東父、黃稚荃、貫一、了心、遍能、隆蓮、李金彝、夏順均、王善生、李思楨、徐文耀、吳一峰、周北溪、趙蘊玉、伍中一、周浩然、傅承烈等,他們為豐富成都的文化底蘊,建成成都楹聯博覽館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沫吾:您能從楹聯的角度談談成都的文化底蘊和特點嗎?
張紹誠:楹聯又叫對聯 ,是我國特有的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成都的名勝景點、寺廟山門、名人故居、曆史遺跡,甚至民居店鋪、亭台樓榭,都懸掛張貼楹聯,展現百姓的生活萬象和思緒情懷。讀懂了成都這座城市中的楹聯,才算讀懂了成都。
陳沫吾:張老,成都有哪些久負盛名的楹聯?舉幾副讓我們增廣見聞。
張紹誠:武侯祠中有當年名列“五老七賢”的劉豫老撰書的一副楹聯:
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曆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四十二字寫出劉備一生。
祠堂後麵西側惠陵有完顏崇實撰、劉孟伉補書的一聯:
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署名者是清朝的滿洲將軍。他諷刺曹操;讚美劉備和漢代正統的官製禮儀,強調了禮、義與道的“正統”。
杜甫草堂有朱德元帥題寫的“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葉劍英元帥的“杜陵落筆傷豺虎,愛國孤悰薄鬥牛”。
文殊院、大慈寺、青羊宮、二仙庵、新都寶光寺、泥巴沱、三河錦門、映月潭、鱷魚潭、古鎮黃龍溪、邛崍文君故裏牌坊、平樂古鎮牌坊、天台山、大邑景行園、蒲江鶴林寺、崇州陸遊祠、街子、彭山仙女山、郫縣望叢祠、都江堰李冰紀念館、玉壘閣、王小波紀念館、琴仙張孔山紀念館、雙流棠湖公園、成都人民公園少城苑、南郊公園名華苑、錦裏、百花潭公園、北湖公園、蜀國雞宴、銀鴿灣、森林公園、易園、永陵公園、文殊坊,這些楹聯展覽館,都有省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馮修齊約請劉奇晉、馮廣宏、謝桃坊、吳誌宏、傅承烈、何崝、李永暉、羅巨白、謝元魯、邱笑秋、楊代欣、侯開嘉、潘錫仁等同館撰書的楹聯。從事殯葬並宣傳殯葬文化的寶光塔陵、長鬆寺陵園也是楹聯展覽館。
陳沫吾:張老,有人說,楹聯是詩中之詩,從文學或藝術的簡繁、疏密角度看,它體現了“大道至簡”的道理。您能不能就武侯祠的“攻心聯”和杜甫草堂中某聯談談其寫作背景,說明成都這座城市楹聯文化的底蘊?
張紹誠:毛主席和鄧小平欣賞推薦的武侯祠“攻心聯”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我在《龍門陣》評介過,晚清四川新任總督岑春煊認為“四川衝繁疲難,治蜀非嚴不可”。當時權任鹽茶道的趙藩,是岑的老師,他寫聯諍諫,要岑采取攻心策略,善於“不戰屈人”,莫當“好戰”者;要效法諸葛亮審時度勢,寬嚴得當,才能“科教嚴明,風化肅然”。此聯格律謹嚴,用典貼切,哲理深遠,字字珠璣,不愧千古名聯。
杜甫草堂有副名聯:
詩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裏,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清光緒年間,四川總督丁寶楨遊草堂,其幕僚沈壽榕寫上聯,彭敏崧對下聯,署上丁寶楨名。聯一掛出,頗受文人雅士稱讚。可惜民國初年成都打仗,原聯真跡被毀;直到1953年,才由中央文史研究館葉恭綽先生補書,1981年掛在詩史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