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躊躇不安(2 / 2)

高大帥見李虎進入,道:“中郎將一路辛苦,函穀關一戰,戰果斐然,著實給叛軍還以顏色。”

“哪裏!哪裏!卑職此等功,不足掛齒。盡些臣子的本分罷了。將早就耳聞高帥、封帥在安西所建功業,那才是大功績。”

……

此時在一旁布衣之身、跛著腳的封帥在一旁厲聲道:“閑話少敘,此次叛軍在函穀關受此大辱,豈能善罷甘休,必會糾集人馬再次來襲,中郎將可有好的對策?”

李虎見封常清已被削職,一介布衣,還這般蠻橫,心中很是不爽,且洛陽一戰,損兵折將,皇上饒你不死,還在老子麵前耍威風,正欲發作。可轉念一想,函穀關之戰,自己的確是撿了個便宜,利用自己和總管、監軍的關係撈來這份功勞,在子麵前露了露臉。思忖之後道:“回稟封帥,鄙人認為,叛軍不過一群草寇,亂我大唐,不足為懼,我等應主動殺出關去,將這些亂臣賊子砍於馬下,讓他們也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

此時堂上的行營總管輕咳了幾聲,高仙芝則緊鎖眉頭不做聲。

封常清隻是暗自笑了,輕輕問道:“如此來,中郎將不愧為皇族之後,英勇敢當。可據我所知,叛軍攻關之時,中郎將正在青龍鎮與貊炙店的婦人舉杯飲酒。函穀關守衛納蘭校尉拚死抵抗之時,你見叛軍勢大,不僅下令讓駐於關後五百軍士不伸出援手,還下令撤回潼關。哪知,納蘭校尉守關早已準備了滾木和火油,將叛軍燒於關下。你得知消息後,馬上殺了回馬槍,帶領將士衝上關樓,搶奪戰功。中郎將,是不是這樣啊?”

此時,李虎聽了哪裏有羞愧之心,衝著封常清便罵道:“你一被削職的布衣,封跛子,敢來指責本將?函穀關一戰,就是本將親自指揮,納蘭那校尉能掀起這般本事?你莫不是眼紅我打了勝仗,襯托了你的東都之敗。”

封常清哪裏受得了這般侮辱,大喝道:“本帥今就要殺了你這期上瞞下的家夥。”欲抽出橫刀劈向李虎,李虎也抽出橫刀一擱,叫囂道:“封跛子,你一介布衣敢殺我,本將先殺了你再。”

此時,隻聽高仙芝大喊一聲:“都住手!大敵當前,現在起什麼內訌。”完,給封常清遞了一個眼色,封帥雖氣不過,但也無奈。隻好收了橫刀,怒氣衝衝的往帳後走去。

高仙芝也深知李虎是皇族貴戚,現在正當紅,成了皇上眼前惦記的人,最好不要惹。這些人盤根錯節,在後隨意奏上一本,都很麻煩。皇上幾次詔書要求他們出兵洛陽,收複東京。而他們也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不出兵是抗旨,出兵帶著這些市井子弟,與兵鋒正盛的叛軍對壘幾乎沒有勝算。隻有穩守潼關,加緊練兵,待敵疲憊之後,再一鼓作氣,東出潼關收複洛陽,與朔方軍形成掎角之勢,叛軍必敗。

可是皇上不這麼想,他想的也許是他的麵子,輝煌無比的大唐竟然被一個的節度使搞得翻地覆,顏麵何存,這讓四海狄夷如何來看?所以,他需要勝利,他已顧不得那麼多了,勝利,將安祿山這一夥叛軍踏於足下才是大唐的風采。

封常清是他多年的老部下,脾性耿直,剛正不阿,見了李虎這樣的人自然是氣不過。

散後,他又找到封常清,兩人對局勢進行了研判和分析,高仙芝道:“邸報已經呈報予皇上,此事若要再翻轉,隻會生出眾多疑慮,對戰事毫無意義。李虎手下有一萬募兵,若是作亂,崤函失守,叛軍若是直抵潼關,豈不更亂。

封常清道:“高帥,我何嚐不知裏麵的利害關係。可是,與此類人為伍,實可唾棄。”

高仙芝道:“陛下三番五次下旨要出兵洛陽,可我們招募的這些兵將,如何與叛軍作戰?如此下去,我擔心不僅是官職不保,要是人進讒,也許禍事將至。故能忍則忍,潼關不要因我們而失守。”

聽著高仙芝的肺腑之言,封常清深感到大唐社稷係在潼關,與高帥的決策具有重大關係。而自己因洛陽之敗,戴罪之身,在高帥帳下效力。

想當年在安西龜茲,毛遂自薦希望成為都知兵馬使高仙芝的侍從,高嫌棄自己貌醜,跛足,於是他就每在高的門口等他,高實在沒有辦法,將其錄用到侍從中。直至以後高仙芝率部平息達奚叛亂,才發現了他的才能。此後多年,二人肝膽相照,並肩作戰,在安西立下赫赫戰功,那是何等英雄意氣。

高仙芝繼續道:“此次函穀關之戰,守關校尉納蘭煬和確屬於難得的人才,以一百拒敵千人,有勇有謀。李虎奪功,心中肯定有埋怨,你這幾且到青龍鎮,與他長談,安撫軍心。據可靠信息,他亦是安西軍之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