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姹紫東來(2 / 2)

冰鑒在冬運輸魚鮮還不錯,可在夏往往隻能出百裏,鑒中冰融後,魚鮮就難保存了。令狐家經營鱸魚、黃魚多年,家中夥計十餘人。到了夏季黃魚產卵時節,黃魚最肥,生意最好,不僅要請漁民出海撈魚,還要盡快將撈到的魚用冰鑒封存好,快馬加鞭送往所需之地。而徐家經營夏布,華亭潮濕,靠海之地風都有鹹味,所穿衣物易腐損,夏布是大眾所需,徐家的夏布除了自家織布外,往往還要前往揚州等地進貨,才能滿足需要。

華亭是個地方,如今徐家兒子在長安子身邊當差,官至六品,這可是華亭邊地的大事,鄉民奔走相告。令狐家知曉後,令狐老爺子趕緊來到徐家祝賀,兩家商議著徐臣和阿嫣婚事不宜再拖,阿嫣已有十九,早已到了出嫁的年紀。可徐臣未歸,這婚事如何是好。還是徐老爺子明理,不用令狐家提起,便決定修書一封,著人將阿嫣送往長安完婚,少去那些繁文縟節的排場。

令狐老爺子一聽忙向徐老爺子抱拳以表感激,雖對自家閨女深愛有嘉,不忍其遠赴他鄉,可比起一個近二十還未出嫁的姑娘在家來,掂量掂量就知哪頭重哪頭輕。徐家本想由自己著人送阿嫣前往長安,可令狐老爺子,按祖輩規矩理應自家人前往相送。

回到家後,令狐老爺子將與徐家相商的意思向夫人和兒子明,夫人立即抹開了眼淚,聲淚俱下地到:“阿嫣從到大在身邊長大,從未去過那麼遠的地方,這可如何是好。”

兒子也:“要不等徐臣回家後再完婚不成。再者徐臣在家書中也未與阿嫣婚約一事,不知他在長安具體情形,冒昧將妹妹送去,不知妥不妥?”

令狐老爺子聽了更是心焦,可也由不得夫人和兒子的主張,便大聲斥道:“婦人之見,阿嫣已是徐府中人,徐家送往長安就送長安。女大不中留。我現在與你們商議的是誰去送阿嫣。按理,此等大事,裏應由炆兒親自前往。無奈我年事已高,家中生計皆要靠炆兒張羅。隻能另選一人。”

令狐炆欲向父親請求,由他親自送妹妹去長安。

令狐老夫人停止了哽咽,用手勢製止他。老夫人道:“此去千裏,路途遙遠,家中能托付的恐隻有族叔了。”

“夫人與我想到一塊了。勇弟自解甲以來,來家中幫忙張羅生意三十多年了,精誠有加,所辦差事從未有什麼差錯,與我情同手足。且他年輕時入伍,去過長安,可保嫣兒周全。”

“他是炆兒、嫣兒的長輩,如此妥當。”夫人補充道。

如此之後,令狐老爺子找到正在忙事的令狐勇起此事,令狐勇先是沉默了一陣,後答道:“如此大事,兄長叫我前往,是對我莫大的信任,我無二話”。

令狐勇早年為兵卒,離鄉十餘年,回到華亭後從不與人在軍營中的事,也沒人知道他在軍營中幹過什麼,有過什麼官職。他回鄉後,感念族兄,便一直在令狐家中,從夥計做到主事。不知何故,他也一直未娶,膝下無子無女。

阿嫣得知自己要去長安,喜不自禁,她倒不因自己可以去見那位夫君徐臣,她對徐臣已快忘得沒什麼印象了。她是覺得好玩,長安,大唐皇帝居住的地方,該是怎麼樣?是她無法想象的。在她十九歲人生裏,都圍在華亭,盡管不顧勸阻跟著漁民出海打過魚,也跟哥哥用冰鑒去揚州送過魚,在她看來,這都是見識。她想著不久將到長安,長安一定雍容大氣,富麗堂皇,繁花似錦……想著,就在夢裏樂出聲來。

三月末的一,江南已綠樹成蔭,有悶悶熱,阿嫣與令狐勇登上北上之船,父母、哥哥一家人在碼頭上送行,母親早已淚眼婆娑,不停地叮囑。而父親則向亞父行大禮,“一切都拜托兄弟了”。亞父則還以大禮,神情凝重,仿若千重在身。

船起鎬後,在大江中逆水向揚州劃去,父母親人久久佇立在碼頭。

阿嫣與令狐勇一路西行,過揚州、亳州、開封、洛陽、已經走了近六個月了。她們離長安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