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雜貨庫
林浣藍的名字在網上其實有點小名氣。
2013年12月,有兩件事讓林浣藍在網上點擊率暴漲——一是果殼網主辦的“萬有青年養成計劃”,二是百度百科推廣的“興趣大師”。她創辦的“用我的手工戒指,換你的愛情故事”,在分享愛情故事的同時,還全程拍攝製作步驟,教程受到了廣泛的轉發。
王爾德曾說過,不管世界多麼複雜,我們都要做一個真正虔誠的戀人,因為盡管哲學很聰明,然而愛情比它更聰明。在生活中,林浣藍聽過許多平常但不平凡的愛情故事:有人的曾外祖父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曾外祖母長達二十多年之久,不離不棄,直至離世。也有人為了女友,放棄新加坡的高薪職位,越洋奔赴重慶,兩人開小店謀生。把最喜歡的東西,送給故事最動人的人——這樣的念頭使她開始了17對不同材質手藝的戒指製作。
現在,走進林浣藍的房間你會被嚇一跳——活脫脫就是一間工藝雜貨庫。鐵絲、布料、原料、工具、陶器、皮革、羊毛氈、石頭、泡沫、玻璃等手工材料琳琅滿目。林浣藍邊整理東西邊說:“我媽經常覺得我像收破爛的,把房間弄得亂糟糟,看到什麼廢品都順便收著。”
做手工4年,短短十幾分鍾內,林浣藍可以瞬間變出羊毛氈玩具、絲帶繡首飾、粘陶胸章、樹脂花瓣項鏈等精致的漂亮玩意——這相距她大三時第一次製作手工書簽,才過去1460多天。
林浣藍的手作既不繁冗,也不華麗,一如她的性格。
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有隨手小技能,而她卻在業餘抽絲般密集的練習中,完成了由生疏變為熟練的蛻變。如今每天都有新的信件發送到林浣藍的征集故事郵箱,她將從中挑選17對情侶,贈送17對特製的情侶戒指,而這17對戒指的製作過程和故事也將編輯整理成書出版。
就像《盜夢空間》裏說的那樣:“反正做夢,那就做大一點。”她行動了。
技多不壓身
事實上,林浣藍的生活並不“文藝”,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她,隻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
而愛好這件事對於她而言,更像是一種自我治愈。
由於從小身體不太好,性格內向,林浣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很少與人交流。直到2009年冬天,她隨意用蕾絲製作了幾個手帶和書簽,沒想到卻廣受好評。於是手作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就連平時無意收集的材料盒也變成寶庫。而後她開始在漫協擺桌幫學生畫Q版頭像,在學校創意市集擺攤賣作品……漸漸地,她的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和喜愛,認識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後,她也漸漸變得熱情開朗。
和林浣藍聊起美術功底,她說:“我不是藝術係的學生,也沒學過美術。小時候家裏經濟條件不好,藝考學費很高,想了想還是沒讀了。”由於爸爸熱愛書法,媽媽學繪畫,林浣藍也對藝術耳濡目染。直到在華南理工讀大學,林浣藍還常常跑到廣美去聽課和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