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爺在武學上有這麼高的成就,多虧有了姥娘這個賢妻。
是姥娘的嫁妝豐厚嗎?
並不是!
姥娘她爹看不起姥爺,沒有給姥娘整治豐厚的嫁妝,而且,姥娘她爹不允許任何人接濟姥爺姥娘。
不是嫁妝,是什麼呢?
是姥娘在閨中之時,學的一手精湛繡藝。
姥娘憑著一手繡活,支撐姥爺習武,也是憑著一手繡活,在姥爺抗日的年月裏,一手養大了四個孩子。
杏兒活著的時候,非常喜歡女工,隻是當時的環境以及她的家境、不允許她學習這些東西。
正因為沒有機會學習,杏兒才想見識一下:姥娘做出來的衣服,究竟有什麼不同。
姥爺不知道杏兒肚裏的九九,就算知道他也不會在意,不過是幾件舊衣服,孫女和外孫女沒人要,早就該扔了,之所以沒扔,是因為衣服沒破,鄉下人沒有糟踐東西的習慣。
王母熬好薑湯後,再次問起了事情的緣由。
姥爺簡短的敘了一邊,並向閨女解釋:“你也不用驚訝,孩子這幾吃的好,身體強壯了很多,這幾我也教了他不少的招式,孩子的悟性很高,學的很快。”
王母雖沒學過功夫,但她時候經常見到姥爺教哥哥,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對功夫並不陌生,她知道功夫修煉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因此她依然疑惑:
“就幾的功夫,能變強多少,竟然可以打倒好幾個大孩子?”
姥爺哈哈一笑道:“他能打倒好幾個大孩子,主要是懂得取巧,他攻擊幾個壞孩子的時候,幾個壞孩子正背對著他,他以有備打無備,偷襲了幾個人的穴位。”
隻要王爵不,王母不會知道王爵用的什麼招式,是以,姥爺可以隨便忽悠:
“你應該知道穴位的重要,隻要打中了穴位,不需多大的力氣便能致人於死地,孩子隻把他們幾個打倒,已經算是手下留情,孩子悟性高,出手有分寸,爹非常欣慰,你就不要責怪孩子了!”
王母接受了姥爺的詞,一是她覺的姥爺不會騙她,二是她想不出別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每個疼愛孩子的母親,潛意識裏都會覺得:自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強,姥爺王爵悟性好,王母經過了初期的驚詫,又覺的本該如此。
杏兒娘帶著衣服來到了姥爺家,姥爺本想讓寶換上自己的衣服,因為他穿的是王爵的衣服,當他看到杏兒娘拿來的衣服後,搖了搖頭道:“孩子們已經換好了衣服,你帶來的衣服就先擱這兒吧,咱們現在去祠堂!”
王爵明白姥爺為什麼這樣,因為杏兒娘拿來的衣服是冬季穿的棉衣,現在根本沒法穿。
想想也對,這個時代家家都窮,布料更是憑票才能購買的金貴物件,單衣棉衣各有一套的農民,已經是相當體麵的人家,甚至有很多農民隻有一套棉衣,熱了掏出棉絮當單衣,冷了續上棉絮當棉衣,而且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杏兒姐弟擁有單衣棉衣各一套,已經比大部分人強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