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尊
尊是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館藏的尊有7件,分別為明代年間、清同治年間、清康熙五十二年的象尊,明成化年間、清同治年間、清康熙三十二年的牛尊,清康熙五十二年的青銅尊。
清康熙五十二年的青銅尊,口徑17.5厘米,底徑13.2厘米,高24厘米。保存基本完整。器形厚重,似觚,喇叭口,口沿向內收,短頸,溜肩,深鼓腹,圈足,足底微向外撇。口沿外壁飾蟬紋,頸部飾一圈圓渦紋,溜肩無紋飾,鼓腹上下各飾一圈回紋,中間飾饕餮紋,底部飾有回紋為地,兩對相向夔龍附於上,口至頸部、腹部、足部兩側各有扉棱,腹部鐫有“晉江學”三字繁體楷書和“康熙五十二年 仲秋郡人 施世敬置”,共3行15字繁體楷書。
康熙五十二年象尊,口徑7.5厘米,通長33厘米,高26厘米。保存基本完整,器型飽滿。為象形,做站立狀,頭平視前方,眼睛微張開,嘴露尖牙,鼻子向上翹為尊口,雙耳緊貼臉頰,背帶一可自由開合的蓋,鬥笠狀,象尾巴緊貼屁股和右大腿,腹部微鼓。象腿粗細均衡並有明顯的象爪。蓋下部飾一圈回紋,上部飾雙弦紋,腹部鐫有銘文“康熙五十二 年仲秋郡人 施世敬置”,共三行15字,繁體楷書。象背至象臀鐫有從右至左銘文“晉江學”三字,繁體字楷書。
周朝以農業立國,犧尊是全牛的形狀,以示不忘農本。穴背注酒,有蓋子覆蓋,蓋上有提拿的鈕,犧尊用來貯藏終獻(最後)之酒。康熙三十二年牛尊,口徑7厘米,底徑34厘米,高25厘米。基本保存完整。器為牛形,做站立狀,帶蓋。頭高仰,牛耳緊貼牛角,雙眼直視前方,炯炯有神,雙鼻飾如意紋,牛嘴微張,牛背上蓋一可自由開合的蓋,呈鬥笠狀,邊沿飾一圈回形紋,帽尖飾一圈雙弦紋。器身素麵無紋,牛腿粗瘦相間,各鑄有一牛蹄。脖凸輪下部鑄一凸起長方形切麵,刻有三行15字楷書“康熙三十二 年仲秋郡人 施世敬置”款,牛背至牛間鑄凹長方形切麵,從右至左刻鐫有“晉江學”三字,繁體楷書。
③壺
像壺子的形狀,是副式的酒器。所藏有3件,都為清康熙年間,擇其中的1件清康熙五十二年壺為例,口徑13.5厘米,底徑12厘米,高24.5厘米。整體保存完好,器型厚重。盤口,短頸,溜肩,深鼓腹,腹向內漸收至底部,圈足。口沿外飾回紋一周,頸部飾錦地雲紋,溜肩部分飾一周回形紋,腹部飾七圈回紋為地,上飾兩對相向夔龍紋,腹部下飾蟬紋,足部飾一周有規則的回紋。腹部兩側鐫有從右至左銘文“晉江學”,繁體楷書共3字,“康熙五十二 年仲秋郡人 施世敬置”款。豎寫3行15字繁體楷書。
這些珍貴的文物在泉州琳琅滿目的文物中獨放異彩,且都是有明確紀年的器物,為我們研究清時期的裝飾紋樣、雕刻藝術乃至社會經濟、思想意識等方麵,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是這批祭孔禮器中的6件青銅編鍾豆都鑄有“乾隆六十一年台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蔣鴻皋監製”是研究泉州文廟與台灣文廟曆史關係的實物資料,也是閩台兩岸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