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畫梅時,曾說:“梅之狀不一:秀麗如美人,孤冷如老衲,屈強如諍臣,離奇如俠,清逸如仙,寒瘦枯寂如不求聞達之匹士。”故他的梅畫作品中的梅花都是千姿百態,以此表達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如他畫的紅梅意欲表現的是古逸、蒼冷之趣,不然認為其與夭桃李不無區別。另外他畫梅還常常以岩石相伴,並言“石得梅而益奇,梅得石而愈清”。作品中那錯綜交叉的梅花或橫陳或挺立於岩石前,或傲然高聳於岩石上,花枝茂密的枝條上朵朵梅花更是鮮豔奪目。吳昌碩畫梅常不點色,這樣既表現了梅花之美,又傳遞了他的愛梅之情。
吳昌碩畫梅不拘常法,有時甚至將梅花畫得如酒盅大小,有人常為此譏笑,而他卻不以為然,向著更為深廣的領域探索。吳昌碩筆下的梅花,早年多水墨且枝幹氤氳,晚期則行筆辛辣且蒼潤相濟。在創作理念上,吳昌碩除了為海派帶來了新的元素,同時還帶來了新的顏色。對藝術精進執著的他衰年變法,到滬後一反文人畫推崇的“水墨為上”法則,變水墨為五彩,變重墨為重彩,對雅俗之間的分寸把握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梅花,也由傳統墨梅的孤高絕世,變得更加冷豔渾穆。
由於吳昌碩曆來主張“以書入畫”,故畫梅“先掃後寫”是其最大的特點,且始終貫穿於他的藝術生涯。不難發現,不同時期他畫梅的風格都有不同的變化,如早期畫梅常枝疏花少,梅花多為水墨勾瓣;梅幹一般也是一筆畫成,一筆之中包含頓挫、幹濕、蒼潤。而晚期畫梅則多枝繁葉茂,畫梅一般勾瓣、點瓣共用且多著色;梅枝用多筆寫成,枝幹兩側用篆書寫就,中間敷以墨、色。吳昌碩畫梅很講究氣勢,作畫之前總是先凝神靜氣,接著運筆如風、一氣嗬成,並將其稱之為“掃梅”。其所畫之梅都氣勢非凡,巧若天成。
不朽的傳世佳作
清代金石學家、書畫家吳大澄曾詩讚吳昌碩:“苦鐵畫梅成鐵幹,苦鐵作篆皆鐵劃”。“苦鐵”二字不僅道出了吳昌碩筆下梅花的品質,且折射出其藝術特色與追求。吳昌碩終生孜孜不倦於中國書畫的繼承和發展之中,為世人留下了大量極其珍貴的藝術瑰寶。他那雄健爛漫、氣奪天池的梅畫作品,更是深刻影響著我國近現代畫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