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文學:大眾文化消費模式的推手(1 / 3)

馬季回族,江蘇省鎮江市人。大學文化,從事文學期刊編輯工作近20年。曾任江蘇某刊副主編,後於《作家》雜誌供職數年,現居北京。編著有《歐美懸念文學簡史》、《西方情色文學簡史》等,有小說、詩歌及評論文字若幹。

2009年是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這一年,在官方、出版業、高校、文學網站和民間機構合力之下,網絡寫作與傳統寫作進入全麵融合期,融合主要體現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與創作上的頻繁對話交流,以及產業上的創新拓展與進一步規範。兩種寫作之間出現最大公約數,即在對話的基礎上相互有所認同,這無疑給網絡文學的發展帶來利好因素。

本年度,中國作協通過主辦“網絡文學十年盤點”和“網絡作家培訓班”,深度介入網絡文學創作領域,同時開通了優秀網絡作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管道;新聞出版總署在“數字化閱讀”、“網絡版權維護”和“網絡作品版權輸出”等方麵采取有效管理,積極維護,鼓勵發展的態度,給網絡文學的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盛大文學、中文在線和新浪網讀書頻道等網絡文學主要媒體,加大了網絡作家和網絡作品的推廣力度,無論在完善作家簽約製度、在線閱讀收費模式、網絡作品出版代理機製方麵,還是在開辟手機閱讀、“反盜版”等新領域方麵,均同相關機構、傳統媒體進行廣泛深入合作。

一個適應時代需求,多方共同推進,初步形成行業規範的網絡文學創作、消費環境已經出現,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大眾文化消費模式的推手。值得一提的是,從本年度的發展態勢來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不僅在創作理念上產生互補,隨著傳統作家作品上線數量的增加,具有網絡特點的生產、消費機製將適用於更廣泛範圍,促使兩者的融合趨向多渠道、全方位。

一、網絡文學整體向縱深發展

2009年,網絡創作人氣旺盛,網絡詩歌熱潮不減,博客寫作門類細化。網絡文學在量的積累和形式不斷變化中,整體向縱深發展,形成文化多元的戰略格局。這對文學在未來的發展是一個良好的鋪墊。

1、網絡創作引發

“第三次詩歌浪潮”

上世紀90年代,專業詩歌刊物處於停滯狀態,綜合刊物詩歌版麵被替換,整個詩歌創作陷入低穀。網絡出現之後,詩歌找到了新的天地。1995年詩陽、魯鳴、亦布、秋之客等詩人創辦了首份中文網絡詩刊《橄欖樹》,詩陽為主編,形成了以該詩刊為核心的網絡詩人群,後有馬蘭、祥子、建雲、夢冉、京不特、桑克等加盟。1999年國內第一家中文詩歌網站《界限》創辦,2000年萊耳、桑克的《詩生活》和南人的《詩江湖》等網站成立,2001年於懷玉成立了《詩歌報》網站,迄今為止,詩歌網站、論壇、專欄和博客超過1萬家,網絡詩歌的正式出版物和各地民間出版物每年有數百種。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許多失去了詩刊的詩人,憑借了網絡這個低成本的舞台,再次活躍起來。網絡詩歌成為新世紀詩歌創作的主流。網絡詩歌寫作和閱讀的互動性強於其他文體,特別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發網絡詩歌寫作熱潮,讀者的視線首次由小說轉向詩歌;在國學熱的推動下,網絡古體詩詞寫作出現全新局麵,超出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的任何時期,各地古體詩詞協會活動頻繁,中華詩詞協會成立之初會員隻有1.6萬人,2009年會員已達200萬人。總體來講,網絡詩歌的寫作特點是大眾化、即時性和非商業性。網絡詩歌(包括古體詩詞)的寫作人群分布最廣、年齡差距最大,作者數量最多,每年產生約20萬首作品。

中國當代詩歌的第一次浪潮,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文革”前夕。第二次浪潮出現於1976年至1989年之間的“新時期”。第三次浪潮,便是新世紀以來的網絡詩歌,其突出標誌是汶川大地震之後噴發的全民詩歌熱潮。因此,詩人林莽認為,網絡傳播對詩歌創作的積極影響不可低估,毫無疑問,“第三次詩歌興起與網絡有直接的聯係”。 詩人於堅認為,互聯網的出現,進一步打破了權力對資訊傳播的壟斷。“網絡是非常好的東西,發表可以自由,直接麵對讀者,同時對詩人也是最大的考驗。網絡的活躍,也使得傳統的詩壇日益被拋棄,當代詩歌最有活力的核心已經轉移到網上。網絡時代的到來,使編輯們的發表特權受到嚴重的威脅,也使被編輯製度保護著的平庸作品的命運受到了威脅。”

時至今日,排斥網絡的詩人已經寥寥無幾,因為網絡的出現,不但激活了詩歌,而且喚醒了詩人。據筆者觀察,有超過80%的中國當代著名詩人直接在網絡發表作品,並參與網絡詩歌活動,而著名小說家正好相反,估計在線發表作品還不足20%。如果我們綜合考慮一下,就會發現,人類麵臨新的挑戰,中國麵臨新的挑戰,漢語詩歌在經曆幾十年的摸索之後,需要尋求新的突破,需要重大的社會命題引爆積蓄已久的巨大能量,現在正當其時。

但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在激活詩歌創作的同時,以平民姿態出現的網絡詩歌也出現了倒退現象:少有天空與大地的蒼茫,常見綠水與青山的纏綿;缺少崇高與偉岸的氣魄,堆積吟風與弄月的做作。同時,一場以低賤化寫作為表征的詩歌話語顛覆、匿名的“語言暴力”,以及惡搞風潮,也以不可遏止的勢頭在網絡上迅速蔓延開來,其中夾帶著很多傷害詩歌創作的破壞性因素。新世紀的第一個年代即將過去,網絡詩歌創作正在經受新的考驗。

2、博客寫作進入新階段

從“論壇文學”到“博客文學”。起始於1995年“水木清華”的“論壇文學”,在10年後的2004年迎來他的同族兄弟“博客文學”。如果說“論壇文學”是公共浴池的話,“博客文學”則是單間淋浴。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論壇文學”放大了文學的參與性,即公眾的組合性,而“博客文學”彰顯了文學的私人性,即個人話語空間。博客文學的生活化特征、寫實性品格、非教益性傾向、自我記錄和抒發的意味較之論壇文學,對傳統的文學觀念(概括性、虛構性、典型性、教益性等等)構成了更大的衝擊。在生活經驗複雜化的今天,它為文學理念多元化,文學表達形式多樣化開辟了新的空間。

經過幾年的發展,博客技術已經不再是難題,為作家、文學愛好者、寫手等提供專業的博客托管服務的博客托管網站(Blog Service Provider,簡稱BSP)國內已經有600多家。

目前的博客按寫作者的身份,可分為名人博客、草根博客和官員博客三類;按內容與影響力,可分為黑馬博客、精英博客、優秀博客三類。博客文學中占主流的應當是草根博客,草根博客因其不具有功利性,最能體現博客草根文化的精神內涵。文學名博的數量也有了較大增長,與草根博客相映成趣,中國作家網、中國當代文學網等著名文學網站鏈接了眾多文學名家的博客,並且特設了博文熱議專欄。

博客寫作的靈活性、觀賞性和資料保存功能,使得這一形式深受廣大寫作者的喜愛。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近兩年,博客空間的跨藝術門類現象越來越顯著,這也充分體現出博客區別於“論壇”和“網站”的個性色彩。文學作品(詩歌、散文、隨筆、評論、小說、故事、雜文、傳記)、學術作品(曆史、政治、思想、文化、藝術、哲學、教育、生活、體育等研究文章)、藝術作品(繪畫、攝影、雕塑等圖片)、影像作品(歌曲、音樂、flash動畫等作品)等等,這些廣大藝術領域其中的一部分,在個人的信息平台上形成“交響”,最大限度地展示出個體的審美趣味與時代留在個人身上的烙印。

然而,博客文學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它還遠不如其他藝術門類博客豐富和開闊。大多數博客文學,或是以日記為形式的個人情感記錄和抒發,或是粘貼已公開發表的文學作品,達到一定文學水準的原創作品非常少見,這當然和博客作者擔心作品遭到侵權不無關係。但總體來說,博客文學缺乏文學深度是不爭的事實,純粹的自娛自樂畢竟與文學創作不是一碼事情,個人的興趣愛好必須放到整個社會生活中去,在對現實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理性審視中,獲得藝術的升華。隻有如此,我們才可以說博客文學真正拓展了“文學表達的新空間”。

從“文學博客網站”到“博客圖書”。在“網絡寫手”活躍於各大文學網站的同時,一種更為普及的寫作形式——博客已被網民所熟知。專門的文學博客網站起步於2004年,主要為青年文學愛好者的集聚地,鮮有文學名人參與,其影響遠不如門戶網站的文學博客群,目前運行比較成功的文學博客網站有:

文學博客網(http://www.bufen.org/):專注於為作家、文學愛好者提供個人專欄服務,一貫堅持走精品文學路線,嚴格審核注冊用戶的資料,實行實名製注冊專欄。

博客文學網(http://www.blogwx.cn/):一個以純文學為主題,精選博文的網站。

文學博客(http://blog.readnovel.com/):小說閱讀網下麵的一個博客分站,信息量較大,比較龐雜。

中國文學博客(http://www.wenxueboke.cn/):前身為池塘邊文學網,由一群愛好文學的團隊共同創建和管理。

一抹微藍文學博客(http://www.eomoo.com/):代表網絡文學最新發展的博客模式,麵向每一位文學愛好者。

目前,中國博客數量已超過1億,網民擁有博客的比例高達40%以上。這樣龐大的受眾群體無疑為出版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博主”與出版社的結合無疑讓動輒百萬的流量邁出了商業的一步。

今年圖書市場熱買的《黑道風雲20年》一書,早在2006年就在博客上以連載的形式刊登,出版社正是被該書在博客上的人氣所吸引找到了作者。本書作者孔二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沒有博客,我自己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博客圖書策劃人方希認為,“博客的特點實際上消除了精英和草根的界限,並不因為你是精英,你的說法就受到更多的追捧;也不因為你是草根你的意見就會被忽略,一些不斷推出的精彩思想,會讓你獲得極大的博客人氣。”

我國出版法規明確規定,書籍內容必須通過相關程序審核方能出版,出版門檻較高,而且需要較長的周期。普通博客作者找到了他們自己的選擇——去印書網站印書。網絡印書使用激光印刷技術,可以按需印刷,想印幾本就印幾本,雖然不能公開出售,好在印刷方便,作者一般都印少量幾本,不會超過三十本,送人交流閱讀。由博客文字印成的書籍,表達了博客作者最本真的創造力,博客書正在撼動中國文化舊秩序,未來將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網站上印書的人越來越多,

2009年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微博客(Micro-Blogging)的流行。發端於2008年的微博客是一種允許用戶及時更新簡短文本(通常少於200字)並可以公開發布的博客形式,它既可以選擇麵向大眾,也可以由用戶選擇群組閱讀。隨著發展,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傳送,包括短信、即時信息軟件、電子郵件、MP3或網頁等。和博客偏重於梳理個人一段時間內的所見、所聞、所感不一樣,微博客能表達出每時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動態。微博客的魅力還在於它具有群聊功能和跨平台數據互動,挖掘潛力不單停留在文字、圖片、視頻範疇,隱含有SNS交互特性,而中國是移動設備交互最頻繁的國家之一,微博客的出現將提升這類用戶的使用體驗和互動性,而3G的普及勢必帶來一股新的跨平台交互風暴。

應該說,多樣化的博客寫作未來的前景十分開闊,同時也存在很大變數,其中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因素。在這一點上,美國已經形成規模和機製的博客業,對我們應有一定的借鑒作用。2009年,美國博客作者總人數約2000萬,隻有我們的五分之一,但卻有170萬人從中營利,而45.2萬人以博客寫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將近200萬人通過設置關鍵詞、發帖或是點擊量得到報酬——無論是他們自己網站的點擊量還是點擊別人網站的數量。對於新興網站、依賴博客作者觀點的調查公司以及從事這個新興行業的人,博客裏潛藏著無盡的商機。商業不是唯一的選擇,卻是行業形成規範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