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中國很多的地名一樣,大榆樹村的名字就來源於村口的那一株大榆樹。這棵榆樹到底是誰種下的既沒有曆史記載,也沒有世代相傳的故事。村子裏最老的老人說:“這棵樹在我小時候就這麼高,這麼粗了。我的爺爺說他小時候就整天在大榆樹下玩耍,累了困了,就躺在大石板上睡了。”
大榆樹到底有多高,沒有人測量過。但是有多粗,是有說法的,四個大人或七個小孩正好可以手拉手環抱一周。大榆樹不說話,但是她卻年年都長葉開花結果,冬天到了,就靜靜地站在那裏,任成群的小鳥在枝頭嘰嘰喳喳。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大肆入侵中國,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大榆樹村卻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在那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幸免於難。村子裏迷信的老人們就說全是大榆樹的庇護。據說有人親眼看到一隊日本兵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裏潛入村子,結果一走到大榆樹下,就被化作利劍的榆樹葉射死了。連屍體都不見了。
這個傳說細究起來自然是漏洞百出的,可是偏偏沒人去細究。總是說的人唾沫橫飛,指手畫腳地講著,聽的人專注地聽。聽完以後,都懷著敬畏的心看看大榆樹,皆大歡喜,至於故事的真假隻有傻瓜才去較真。
大榆樹村是個建在半山腰的村子。也許當初選址的人是個懂風水的人吧,自從村子建成後,就子子孫孫生息繁衍著,至今已有兩千多人了。穆姓是大戶,據說是穆桂英的後代。也許這種說法有點道理,且不說村子裏的人都身體健康,連相貌也是堂堂的。女人們都身材豐滿,麵色紅潤。村子裏來了陌生人,她們就睜著黑亮亮的眼睛盯著看,看著看著就笑起來,聲音清朗,就像大榆樹旁流淌著的溪水,清淩淩的,沁人心脾。
榆樹小學就在大榆樹的北麵,站在校門口就可以看到大榆樹的身影,聽到棗花溪潺潺的流水聲。棗花溪是村子的龍脈,人們吃水用水的來源。這條小溪從山頂一直流到山下,一年四季都不停歇。兩岸全是棗樹,棗花盛開的季節,人們到溪邊打水都會說:“真香啊,連水都有香氣呢。”
榆樹小學很大,順著山勢而建,東高西低,校園也是隨意的,總起來說就是南邊寬一點。東南角有三棵絨花樹,每到六七月間就開出滿樹燦若雲霞的絨花。
據說合歡樹最早叫苦情樹,也不開花。有個秀才寒窗苦讀十年,準備進京趕考。臨行時,妻子粉扇指著窗前的那棵苦情樹對他說:“夫君此去,必能高中。隻是京城亂花迷眼,切莫忘了回家的路!”秀才應諾而去,卻從此杳無音信。粉扇在家裏盼了又盼,等了又等,青絲變白發,也沒等回丈夫的身影。在生命盡頭即將到來的時候,粉扇拖著病弱的身體,掙紮著來到那株印證她和丈夫誓言的苦情樹前,用生命發下重誓:“如果丈夫變心,從今往後,讓這苦情開花,夫為葉,我為花,花不老,葉不落,一生不同心,世世夜歡合!”說罷,氣絕身亡。第二年,所有的苦情樹果真都開了花,粉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掛滿了枝頭,還帶著一股淡淡地香氣,隻是花期很短,隻有一天。而且,從那時開始,所有的葉子居然也是隨著花開花謝來晨展暮合。人們為了紀念粉扇的癡情,也就把苦情樹改名為合歡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