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裸奔”的快感與法治的陣痛(1 / 1)

“裸奔”的快感與法治的陣痛

卷首語

作者:海蟬

每年的“3.15”都是一場盛會,是一年一度群眾性批判活動的高潮。無論是有良心還是沒良心的商家,都哆哆嗦嗦、遮遮掩掩,異常低調,經受著一種顫栗的恐嚇考驗,等到這個、那個名單公布後,才會如虛脫一般緩過勁兒來。

“3.15”如此備受關注的原因,在於民眾對行政監管部門的反假、打假工作普遍失望了。從“毒奶粉”、“毒膠囊”、“毒大米”、“地溝油”、“人造雞蛋”等事件後,人們在質疑行政監管部門缺位失職的同時,也不由得好奇:那些掌握著最強社會控製力量——行政權力的監管部門在做些什麼?

當然,他們並不是什麼也沒做。隻是,他們的行動就如陣風一般,吹過之後似乎沒有什麼實效。頗為尷尬的是:這種運動式的監督行為,往往會墮入“不查沒問題、一查全是問題”的泥沼之中。這讓每天吃著問題食品的我們情何以堪!

於是,民眾開始湧向媒體輿論監督的大潮中。

如今是一個全媒體的時代,最普通的民眾都知道,什麼事情捅給媒體,必然能夠沉冤得雪、大仇得報。媒體無疑是這個時代的無冕之王,通過收集信息碎片、加工真相成品、實話實說跟蹤,進行輿論判決等,讓一些喪德敗行的企業、商人一夜垮台,實在是大快人心。這說明:行政監管部門的不作為,以及監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無疑傷透了部分民眾的心,他們希望有一種更好的、更正義的製度代替它。因而,他們選擇了媒體,選擇以輿論造勢,以輿論去實現他們心中的正義。於是,民眾的意願有時被放縱到了失控的自由境界,政治訴求變成了更情緒化的口不擇言。有時真理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走遍了全世界。在媒體與輿論的過度透視下,市場主體被迫“裸奔”;在媒體與輿論的推疊下,民眾意願快意“裸奔”;而我們賴以存續的“法治精神”則在這裸奔的行徑中,隱隱作痛。

有人說:行政監管部門的不作為放縱了這些危害民眾生命安全的行為,而媒體無私的揭露與曝光,則是民眾知情權、表達權的充分展現。這有幾分道理,但在媒體與輿論形成重要社會力量與行政監管部門在保護民眾領域權力的萎縮與停滯背後,存在的可能是在社會變革的大環境下,沒有秩序的正義與沒有正義的秩序兩種趨於極端的狀況碰撞,讓法治變得蕩然無存。

行政監管部門維持的是秩序,並通過這種秩序,實現安全與穩定,這是行政權力公共目的之所在。雖然行政監管部門對權力的運用可能存在問題,但丟掉行政監管,整個社會則會亂套,假冒偽劣商品更會層出不窮湧現。目前,在食品安全、生產環境、產品監督等的各個環節,因為部門林立、權限不清、職能交叉導致了這種行政權力運行的阻滯。隻有當切實到了迫在眉睫的情況下,各個部門的權力資源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整合,這種維護秩序的效果才會顯現出來,這也導致了行政監督似乎經常在搞“運動式”的執法活動,一種沒有正義的秩序才被民眾所拋棄,變得無人問津。

誠然,我們需要媒體,需要正麵,積極,能夠理解秩序、秉持正義的媒體;我們更需要依法辦事、盡職盡責、有所作為的行政監管部門;同時,我們也需要遵紀守法、踐行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全體國民和企業。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是正義與秩序結合的產物,這才是法治的精神,也才是民主的導向。

人民群眾在為“3·15”盛會叫好的同時,也在急切呼喚著行政監管部門的振起,呼喚著法治的回歸。好在,我們在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做出的一係列決定中,看到了振奮人心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