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霸”姐妹花

人物博覽

一張“清華學霸”馬冬晗的學習計劃表和獲清華特等獎學金時的答辯視頻被瘋轉。據了解,她曾是清華大學精儀係81班本科生,現任該係團委副書記。記者在視頻中看到,馬冬晗在答辯時不僅亮出了自己“3年學分成績名列專業第一名,多個學科成績超過95分”的優異成績單,還展示了自己手寫的《一周時間安排表》。表上的每一天、每一小時都注明了是如何度過的:每天6點起床,6:40開始自習,白天除了上課和吃飯,其餘大部分時間用來自習、聽英語,淩晨1點才上床睡覺——連周末也是如此。視頻中,馬冬晗表示,她為了取得好的成績,每周製作計劃表,並提到最難的不是製作計劃,而是執行計劃,這需要極大的毅力。在學習表上,還可以看到她寫的“加油”等給自己鼓氣的字樣。清華大學宣傳部的老師告訴記者,姐妹倆並不是一入學就成績一流,大一時,她們都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學習瓶頸和成績低穀,在機械製圖等課程上遇到過困難,這份表格就是馬冬晗發奮圖強的見證。

而且,她還有個雙胞胎妹妹馬冬昕,也是一樣的傳奇。2011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的第一名是馬冬晗,第三名就是她的雙胞胎妹妹馬冬昕。該獎項清華大學每年隻選評5名,是清華授予學生的最高榮譽。說起這位就讀於化學係的馬冬昕,和姐姐一樣也是保送進清華大學,是清華大學學生會副主席。2011年11月,馬冬昕當選北京市海澱區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11年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的升旗儀式中,這對雙胞胎是國旗的左右“護法”,為了能讓升旗時間一秒不差,姐姐設計了個新滑輪,妹妹則跑去把旗杆重新量了一遍。

不過,和網友眼中隻會讀書的“學霸”不同,令清華大學學子讚歎的是姐妹倆的廣泛興趣和豐富經曆。參加下鄉支教、出國交流、馬拉鬆比賽,係學生節、校會迎新大會上擔任主持人、北京高校演講比賽一等獎、清華乒乓球單項賽女子單打並列第三名……清華大學校園中留下了姐妹倆青春洋溢的身影。

目前兩姐妹在清華直讀博士。馬冬晗師從曾理江教授。她說:“我的信念是:不相信淚水,隻相信汗水,堅韌不拔,追夢不息。”

“學霸事跡”引起網友們非常兩極化的評論:質疑者認為“在大學裏不必這麼要強,非要門門爭第一”,因為“發發呆、散散步也是生活”。但讚賞者感歎說“深刻感覺自己連呼吸都在浪費時間”,“跟這位一比,我都不敢說自己讀過大學。”力挺她的網友也表示理解,認為人各有誌,隻要能夠承受就是好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來源:《廣州日報》、新華網等)

熱議銳評:崇拜“清華學霸”,在當下的大學之中並非壞事。至少比那些在大學裏崇拜“曾哥”、“春哥”,迷戀於網絡遊戲、不務正業的人要進步的多。“清華學霸”身上的那些優秀品質,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即便這樣的人生,確實非常勞累,而且可以肯定,“連呼吸都覺得是浪費時間”顯然已經有些過度。但是,這又是一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與“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之類的命題。隻要“清華學霸”姐妹花,享受於現在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就是快樂的,也是有意義的,更是成功的。

但是,我們更應該將“清華學霸”放在當下社會的多元化價值中去討論。人生的路向應該是多向的,而並非在大學裏向主流體製靠攏這“華山一條路”。從這個意義上講,“清華學霸”的成功並非大學中的“單行道”。換個方向跑,你就是第一。(王傳濤,齊魯時評)

話題拓展:向上精神理應受到尊重和學習;多元視角看“學霸”;“清華學霸”的成功並非大學中的“單行道”;換個方向跑,你就是第一……

(來源:《現代快報》、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