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魅力品德課堂
教海探航
作者:陳亞萍 顧雪飛
陶行知說過,“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於教師對學生無比熱愛的熾熱心靈中,產生於教師的魅力之中。”有教學魅力的教師,不做傳聲筒,不人雲亦雲,或樸實無華,或清麗溫婉,或大氣磅礴,或機敏厚重,或風趣幽默,或旁征博引,把人帶入一種境界……作為品德教師,如何讓自己的課堂充滿魅力?
一、海納百川,品德教師要做個雜家
教師要在課堂上應付自如,激趣激思,必須掌握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教師自身的人文積澱、學生的生活世界、與品德學科相關的知識、社會文化內涵及當今社會發展的最新訊息。所以教師要有儲備意識,及時更新知識,提高素養。
新課程重視學科的交叉、綜合和滲透。而在各門學科中,品德的綜合性很強,內容蘊涵麵廣,所以品德教師要做雜家。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既要掌握品德學科所涉及的各個德育點,同時還得對古典詩詞、名人名言、偉人典故、逸聞趣事、中外名著有所了解,又要具備與品德學科相關的其他學科常識,並能夠恰到好處地穿插到教學的環節中。
隻有我們的品德課堂變得開始海納百川、富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和曆史積澱時,才能培養出視野開闊、胸襟博大、具有人文素養的人。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收看電視、操作電腦等渠道不斷拓寬自己的信息麵。這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唯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成為一條長流常新的小河,才能勝任教學。品德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層次,進行“自我充電”。變原來的“一桶水”為“長流水”,繼而升華為適合學生需要的“甘甜水”,將學生的“知識杯”與教師的“專業桶”都彙集到知識的大江大河中。變由師到生的知識單頻振動為師生共振,從而使授者和受者同步歡悅,共同長進。
二、善用真情,品德教師要有人文情懷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情感的道德就變成了幹枯的、蒼白的語句,隻能培養偽君子。”情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劑”。品德教學一直重視尊重人的情感,重視學生的感受,這就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看做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體,而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教師應該努力挖掘品德教材中的“文化孕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氣息,傳遞多元文化,培養民族情感,提升人文素養。比如說上《我們的民風民俗》,教師通過教學,讓學生學習家鄉茶道,感受茶的文化。課上教師倒上香茗,出示宜興紫砂壺,營造茶文化,感受茶氣息,古箏聲繚繞,古詩詞串聯,成為一次文學、音樂、審美的文化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加了茶道知識,增添了生活情趣。如教學《可愛的家鄉人》,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尋找家鄉名人”的活動,課前帶領學生到徐悲鴻紀念館參觀訪問,了解徐悲鴻的生平事跡等,從而使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的名人,提升熱愛家鄉的道德情感。
從生活中開發情感資源。如在教學《平安回家》時,我們就請來了交警中隊的中隊長為孩子們進行交通安全知識講座,用生動鮮明的實例讓學生連聲歎息,感受生命之寶貴、法則之重要;教學《父母的疼愛》時,請來了孩子們的父母,開展“愛我父母,真情對對碰”主題活動;等等。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廣泛地接觸了社會,接受了大量的信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有魅力的品德教師還要有一顆童心,盡可能地貼近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從講台上走下來,成為學生的合作夥伴,全身心地融入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交流、活動,與學生一起創建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筆者認為在品德課堂上,指導要用一種“兒童調”,要把教師的架子放下來,要用商量、谘詢、探討、好奇的語氣;評點要借一雙“兒童眼”,把評說的權力下放,利用兒童模仿、求異、挑刺的心理特點,借一雙兒童眼,讓他們去發現問題,提高能力。情感有共鳴,才可能有好的教育。
三、快樂課堂,品德教師要富有趣味
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課要上得有趣”,能激發學生的“情緒區”。在沉悶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隻會是“情緒低落,一籌莫展”。課堂上如果教師總是在枯燥地說理,單調地講解,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讓笑聲多點。怎樣使品德教學快樂起來呢?我們由米盧的“快樂足球”想到打造“快樂課堂”,每節課有意識地讓學生舒心笑一笑。笑聲最富感染力,讓孩子們因為喜歡你這個幽默的老師進而喜歡你這門課,這也是一個品德老師的魅力。筆者聽一位老師教《家鄉的變化》,在一位學生做了家鄉的導遊詞介紹後,老師表揚那位學生說:“看來,你可以做家鄉的代言人。”多麼形象有活力的評價,多麼有激勵作用的評價!在學生課本劇表演後,老師真誠地說:“你們的表演可以角逐金雞百花獎了!”當學生有口誤時,教師沒有生硬地否定和批評,而是以“Cut!台詞念錯了,再來!”輕鬆為學生解了圍。既肯定了學生,又寄予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