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本質與兒童的科學課堂
專題
主持人語
相信很多科學教師都這樣問過自己:科學是什麼?科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作為一個科學教師,如果連這樣的問題都回答不了,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那麼,科學是什麼呢?
中國古代稱“科學”為“格物致知”——即“格”物而致“知”。愛因斯坦指出:“科學”是“探求意義的經曆”。用兒童的話來說,科學就是“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如果上網絡搜索一下,對科學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可是,又有哪一個真正說清楚了科學的本質呢?
人們一般認為,科學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三個方麵組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對於普通公眾而言,也許懂得科學知識就夠了,然而對於科學教師來講,如果不理解科學的本質,不理解科學與其他學科的差別,分不清各種科學哲學流派的確切含義及其對科學教育(尤其在我國這樣有著儒家文化傳統的國家)的貢獻、局限甚至危害,就不可能上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課。這樣的科學教師不僅難以真正做到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寓於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寓於科學史和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的關係中,而且很可能將“偽科學”引入課堂。因而,在小學科學教育界,普遍認為對科學的本質的正確理解是科學教育的核心,是成功進行科學教育的關鍵。
為此,我們策劃了這一期專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就兒童的科學課堂如何探求科學的本質展開討論。既有理論層麵的闡析,也有教研活動的剖析、係列課堂的掠影。最後,國家科學課程標準研製組負責人郝京華教授的短文為我們精要概述了科學的本質在兒童科學課堂上的體現,洗練的文字給我們帶來長久的思考。
科學的本質入駐兒童心靈並非輕而易舉,關鍵還在於教師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以及實踐過程中對細節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