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泥企業應以差異化的觀念來看待自身的實力水平(1 / 3)

水泥企業應以差異化的觀念來看待自身的實力水平

發展戰略

作者:王誌慧

【摘要】改革開放後,中國水泥企業的數量與經濟增長的速度已令世人矚目、無可爭辯。但這個速度的含金量如何,其實力真的已傲立全球了嗎?本文就以國內外水泥企業的差距來談評企業實力的問題。

【關鍵詞】水泥企業;差異化;實力

首先,在討論企業實力的標準上,可能就會各持已見:相當多的官員與媒體都將企業擁有的資產雄厚、生產規模大、產品數量多、上交稅收高、員工隊伍龐大等當做企業實力強的標誌。而且確有相當多的企業家是在不斷追求擴大規模,以增強實力。他們並沒想過,企業實力的標準並非如此,這與國力強大決不是以地大人多的道理一樣,它應當表現在產品質量優劣以及單位產品的能耗高低上。這兩點才是企業產品低成本、高售價從而獲得高額利潤的動力和擁有的真正實力。更有甚者,有些人認為,在質量與能耗上,企業已經沒有什麼值得努力的事,連想都不想它們。

再說企業如何發展實力。在國內當今實力強大的企業中,少有能靠自身能力公平競爭獲得地位者,而更多是靠國家政策優惠發展至今,這種發展並不會促進企業擁有實力。以石化行業與電力行業為例,他們依靠國企獨霸市場的優勢,經濟實力在國內已堪稱一流,員工中最低工資都會讓其它行業“瞠目”,已公認為“社會不公正”的典型。而這些企業的業績又很可憐:我國油價從來不能自我主宰,我國可比電價從來都是居高不下,正因他們是國家的“寵兒”,各項經濟指標很難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

剖析水泥當今的發展局麵,更可看出這種觀點的盛衰。我國水泥年總產量近30億噸,占全球水泥總產能的60%左右,早就世界第一,但是那些大集團的水泥並不比兄弟企業有質量優勢,其水泥不但無法售出高價,而且還帶頭靠降價在行業內惡性競爭。再看他們的單位水泥能耗所處水平,不僅不能拿出來向同行炫耀,而且有時高得令人難以啟齒。即便到了如此地步,當麵對市場供大於求、銷售困難時,他們所呼籲的:仍是要關閉日產××噸以下生產線,仍是企業的重組兼並,仍是共同限產保價,唯獨不提努力降低能耗與提高質量。為什麼?因為那些呼籲是他們走向獨霸市場,進而壟斷市場的台階。通過調查,我們可以證明:凡靠降價與同行拚殺的企業,他們僅僅掌握了商業手段,而靠升價銷售的企業,一定是靠高技術含量在市場上說話。當今的水泥市場,即便5000t/d生產線,如果在質量與能耗上不占優勢,根本沒有資格要求兼並、關閉小規模的生產線。因為內行的用戶購買水泥,根本不用看你是幾千噸的生產線。如果真的依靠國家保護,仍是按規模劃杠杠,強行關閉,則國力永遠不會強大。

明白人都應有此共識:隻有當中國企業是靠質量與能耗執掌市場之時,才是中國擁有一大批實力強大企業之日。到那時,也隻有那時,國力才會強大,強大到不再受人欺負的地步!現在中國與國外產品的競爭,還是靠愛國,依靠政治呼籲來抵製外貨。如果說某些產品是高科技,我們尚需時日開發與研製的話,為什麼像水泥、鋼鐵等大路貨,並沒有深不可測的技術含量,但在質量與能耗上就不敢承認差距去奮力追趕呢?這隻能怪罪我們的企業體製不是完全按市場規律辦事。這種體製下產生的理念,就是急於發財、不用服從科學規律、盡量“短、平、快”地走捷徑。從而導致決策中過於重視建設速度與規模,不重視投資質量,有意刪除影響質量與能耗的關鍵設施。比如:水泥企業竟不投資礦山建設,不重視原燃料的均化處理,這些最低級的錯誤,已成為業內通用法則。盡管我們的技術已從立窯進步到預分解窯,有了質的飛躍,但最終導致建設的千餘條生產線,居然成了低水平的重複拷貝。一旦經濟不景氣,這些低水平建設怎能不成為一堆破銅爛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