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製不能因噎廢食
編者的話
隨著混合所有製的發端,國內從頂層開始的新一輪國資改革悄悄拉開了帷幕。然而在具體執行上,由於操作細則的缺位,以及對於可能觸及“國有資產流失”的顧慮,眾多有條件混合的國有企業,以及非常想進入國企領域的民資翹楚,普遍存在著隔岸觀火的心態。
前段時間,我接觸到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國資退出案例。一家國資鋼鐵公司在五年前通過公開程序實現了國資退出,之後實施了市場化的管理層激勵機製,隨之而來的是淨利潤逐年攀升,從改製前的淨利潤5000餘萬元左右躥升到去年近6億元,同時職工收入實現了翻兩番,管理層的薪酬更是普遍飆升了10倍,甚至一把手年薪達到了8位數。但是這樣高額的高管薪酬並沒有引起普通在職員工的大麵積不滿情緒,因為大家都能看到在新的激勵機製下,企業家所承擔的壓力和付出的努力。
平心而論,就結果而言,這是一個多贏局麵的國資改革案例。先不考慮“國有資產流失”概念下的退出價格問題,首先是改製後在營業額沒有大幅攀升的情況下,淨利潤卻飆升了10倍,僅所得稅的稅收部分,相當於每年當地財政即可拿回3倍原來全資國有狀態下的淨利潤總額。其次,職工薪酬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所謂的國企高管不得超過職工平均薪酬10倍的“行規”,遠遠不能還原完全市場競爭行業的管理層人力資本價值。
令人歎息的是,因當地官員貪腐案的牽扯,這一案例由於操作過程中或有的瑕疵又再度陷入到“國有資產流失”的輿論陷阱,顯然已經不能作為成功案例的典型予以推廣了。
對於當下的混合所有製操作而言,如果現有的人治操作方式不能切換到更規範、更市場化的製度操作層麵,則“國有資產流失”的萬能輿論陷阱始終是遮住國資改革天空的陰雲。定價問題向來是資本運作的核心問題,且不論國資改革,即便是美國資本市場上最頂尖的投資銀行,其在新股IPO定價問題上無數次被市場嘲笑,以至於像穀歌這樣更了解自身價值的企業,在IPO時完全拋棄了投行給予的所有建議,從而獲得了更高的資本溢價。
所以,在國資改革過程中,不應該以事後的“結果正義”來作為衡量操作成功與否的標誌,而應該以“程序正義”來給即將展開的國資改革大潮保駕護航。何為“程序正義”?即在國資改革操作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將操作層麵的事情交給當地產權交易機構,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原則,同時引入有良好口碑與信譽的異地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把關,然後加強操作過程中的信息披露透明度,最終在各路資本一視同仁的前提下實施競標。
隻要回歸程序正義,國資改革的製度紅利終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全新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