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 第一章 鬆花江上(1 / 2)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這首《鬆花江上》,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

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風靡中華大地。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電令時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保存實力,消極對待日本關東軍的挑釁,致使東北軍官兵被迫流亡關內,心頭都鬱結著悲苦怨憤。在西安,張寒暉耳聞目睹了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他到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聽他們對失去故鄉、親人的思戀。以此創作出《鬆花江上》的歌詞,並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鬆花江上》的曲調。

東北,這個字眼也走進了四萬萬同胞的腦海中,當然由於張學良少帥堅決擁護蔣委員長不抵抗命令,北大營8000名守軍被隻有300左右的日軍擊潰。都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電視劇中都是騙人的,這不少帥不就認真執行蔣委員長的命令了麼。

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被日軍占領。算一下,日本應該是在1932年3月份之前控製了豁大豁大的東北了。

這就很厲害了。

嗯,這時蔣委員長也不是完全沒有不抵抗,他也是有抵抗的。1931年9月19日,中國駐國際聯盟的全權代表施肇基向國聯報告事件,請國聯主持公道;

1931年9月19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嚴重抗議;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

1931年9月23日,中國政府就此事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

是的,做出了很多的外交貢獻請求國聯(國際聯盟)的幫助,《凡爾賽條約》簽訂後組成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20年1月10日[1],解散於1946年4月。常任理事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嗯,你沒有看錯是有日本。

這件事情要從1914說起了法國和德國打架了,不分勝負,這是法國找來了英國,俄羅斯帝國,德國找到了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高角度的一番打鬥,打著打著,法國的小夥伴多了起來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這是個叛徒),日本一起來打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一打就到了1918年,德國不幹了,認輸了。該陪陪,該罰罰。回首一看,我的上帝,我的家怎麼了,於是乎,1920年成立了國聯,當時英國的小弟日本也沾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