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轉向了嗎
財經·觀察
近日,一季度經濟數據剛剛公布,中國人民銀行即宣布普降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這是央行2008年11月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降準,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從去年11月以來,兩次降息、兩次降準、財政赤字規模增加……政策麵連連“出拳”。據此有觀點認為,宏觀調控已經轉向,形成了事實上的大放水、強刺激。那麼,究竟應如何準確地看待這些政策的意圖?
宏觀政策沒有轉向
以貨幣政策為例,今年廣義貨幣M2的預期增長目標為12%左右,也可能略高一些,與2014年相比變化不大。降息、降準主要是防止貨幣政策被動緊縮,維護貨幣政策的中性或穩健性。
降準是為保持貨幣供應量平穩適度增長,最近降準一個百分點,隻是大致對衝外彙占款少增所帶來的影響。
降息是為保持實際利率的基本穩定,去年以來CPI持續走低,如果名義利率不變,實際利率就會上行。
有定力,也要有活力
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也“沒必要”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宏觀調控思路也需要適時轉變。
新常態下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一方麵,應保持政策定力,穩定和完善宏觀政策,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不能僅僅因為“速度焦慮”而踩大油門,而應把握好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上下限。當經濟運行接近下限時,政策的著力點是穩增長;當經濟運行接近上限時,注重防通脹;當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內,就要實行定向調控,抓住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結構性問題,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準發力。去年以來,針對經濟結構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央行實施了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等措施,明確指向“三農”和小微企業。最近這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在普降的同時,也有針對性地實施了定向降準措施,體現了定向調控的一貫思路。
另一方麵,也應處理好定力和活力的關係,在保持宏觀政策基本取向不變的框架下,不斷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保持定力不等於固定僵化、自縛手腳、無所作為。應當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更加注重預調微調。有專家認為,央行動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有針對性地補充流動性,引導利率水平下行,正是巧妙地避開了問題積累、被迫“放水”的尷尬境地,充分體現了貨幣政策的靈活性。
今年調控方向已明
對於今年的宏觀調控,政府工作報告已定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預調微調,更加注重定向調控,用好增量,盤活存量,重點支持薄弱環節。” 這些表述為今年宏觀調控奠定了主基調,指明了方向。在穩定宏觀政策取向的基礎上,要切實把握並落實好財政政策加力增效、貨幣政策鬆緊有度。
盡早預判,更加注重預調微調。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為應對穩增長、保就業、防風險、調結構、穩物價、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標可能出現的短板,需要宏觀政策及時到位。這就需要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的預判能力和監測能力,根據宏觀經濟變化及時預調微調。
有效發力,充分發揮公共項目投資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引擎”的動力,以結構調整促進總量平衡。“雙引擎”已逐漸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一動力依然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同時,要繼續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比如,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負擔,支持薄弱環節。
深化改革,以微觀活力支撐宏觀穩定。新常態孕育新機遇。要釋放更大的發展能量,需要持續深化改革,在更大範圍和更大程度上釋放改革紅利。(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