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勞動收入份額下降影響因素的文獻綜述
宏觀經濟
作者:陳榕玲
摘要:近年來,我國勞動收入份額占GDP比重呈現明顯下降趨勢。這一現象引起國內眾多學者關注,相關研究逐漸增多。本文將對其中主要觀點進行整理,形成文獻綜述,以期對此問題能有更清晰的認識。
關鍵詞:勞動收入份額;決定因素;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01
一、要素替代與技術進步對勞動份額變動影響
1.要素替代
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國內學者也將要素替代彈性視為解釋勞動收入份額變動的原因之一。羅遠長等(2009)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要素替代彈性為-0.94,認為資本與勞動之間呈互補關係。白重恩等(2009)、周明海等(2010)的研究也得出了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替代彈性小於1的結果,但在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方向上提出了不同解釋。其他研究則認為,資本與勞動之間呈替代關係,如白重恩與武康平(2008)。
2.科技進步
國內有學者對科技進步與勞動收入份額的決定關係進行了較深入研究。黃先海等(2009)認為,勞動收入比重的變化率取決於三個因素:乘數效應大小、資本深化的速度以及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的大小,其研究結果表明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會對勞動收入比重的增長起負向作用。宋冬林等(2010)的研究更進一步,考慮了人力資本的異質性,將勞動劃分為技能型與非技能型。王永進和盛丹(2010)則構築了包含技能勞動、非技能勞動和物質資本的三要素模型,以此解釋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對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影響。
二、經濟發展對勞動份額變動的影響
1.勞動份額演變的U型規律
從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角度研究勞動份額變動為國內學者提供了另一視角。羅遠征等(2010)證實了經濟發展水平與勞動收入份額之間存在著U型關係。李稻葵等(2009)通過典型樣本經濟體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發現世界各國勞動收入表現出先下降後上升的U型運行軌跡。與李、羅等人的研究不同,白重恩等(2010)認為在收入水平不斷增加的過程中,經濟結構轉型導致的資本收入份額變化方向可能取決於各部門資本收入份額的差異。
2.產業結構的變化
部分學者從產業層麵考察引起勞動收入占GDP比重變化的原因。白重恩等(2010)發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動對總體收入份額的變動影響重大。羅長遠等(2009)借鑒Solow(1958)分解方法,發現勞動收入份額變化是由產業結構變化與產業內勞動收入占比變化共同造成的。肖文等(2010)注意到工業內部33個分行業同時出現了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情況,並認為是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了向下的影響所致。
三、勞動力轉移對勞動份額變動的影響
李稻葵等(2010)在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將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的轉移解讀我國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龔剛等(2010)借助具有凱恩斯主義特征的非動態均衡模型討論我國工資性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持續走低的原因,認為在二元經濟結構下,勞動力市場的無限供給不僅使得工資無法對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進行反應,同時也使得勞動生產率和物價的變化對工資的影響不夠敏感。兩者的理論背景相同但研究方法相異。而且前者隻考慮了勞動力在一、二產之間的轉移,而忽略了對三產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