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論壇
作者:李瑞華
員工=資源?資本?資產?
20世紀50年代,美國管理學者第一次比較清晰地界定了“人力資源”(HumanResource)的概念,認為資源是稀缺的,它們自身是有價值的並且能創造價值。人力“資源說”在當時是一個巨大進步,因為此前企業都是把人當做成本來對待。
然而,把人當成資源也會產生副作用。既然是資源,那麼就會有消耗,管理者會這麼想,員工本人也會這麼想。(薑承剛博士點評:員工不是人力資源,也不是人力資本,更不是人力成本,而是人。員工若是資源,就該回報最大化;若是成本,就該節約;而是人,就該激勵、尊重、培養、關心。)於是,雇主總想最大程度地利用資源,讓它更高效地運轉,以產生最大的價值;而員工認為自己如果被過快、過度地使用,就會很快枯竭,一旦失去開采價值,便會被企業拋棄。這樣一來,雇主和員工之間就變成了較量的關係。
為了突破人力“資源說”的局限性,美國的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又開始倡導“人力資本”(HumanCaptial)的概念。把人看成資本的好處是,我們的思維定勢開始向價值創造方向轉移了,開始關注投資回報。比方說,如果CFO(首席財務官)的市場平均身價是年薪50萬,但是有個人要價200萬才肯接受某公司的CFO職務。此時雇主若從“資源”的角度想,一定覺得離譜,但若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如果在同等條件下,50萬的投資回報是5倍,而200萬的回報是20倍,那麼雇主就可能願意付出這個價。把人當成資本解放了雇主的思維,也釋放了人的潛力,它能激發人的熱情,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價值。
但是,人力“資本說”也有副作用,即它隻注重人的經濟價值。“人力資本”關心的是錢,對人的價值隻有一個衡量維度——你能賺到多少錢。這同樣也會使雇主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把人性之“惡”推到極致。為了多賺錢,許多人會弄虛作假,鋌而走險,更可怕的是,還把這些惡行當成理所當然。
把人力“資本化”做到淋漓盡致的就是華爾街,銀行可以給一個銀行家天文數字的傭金和獎金,隻要他能給你賺到錢,隨便他用什麼手段。結果,雇主和一些員工賺得盆滿缽滿,卻給社會帶來莫大的風險。金融危機的病根,我認為追根究底就是對人力“資本說”的非理性追捧。
既然人力“資源說”和“資本說”都有局限,那麼應該把人當成什麼來管理呢?我認為,應該當成“資產”,其實“資源”和“資本”都是資產的一部分。在“人才資產管理”(TalentAssetManagement)中,首先把“人力”轉變成“人才”,聚焦於“才”而不是“力”。“人才”不僅僅指精英或管理人員,而是包括所有人,就像李白《將進酒》中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公司應該去發掘每個人的“有用”和“可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