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前輩。”胡永雲說,但掛羅斯貝的照片,或許更多的原因是為了紀念自己在芝加哥大學的那段經曆。
1996年,胡永雲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裏的大氣科學研究曾經代表了全球的最高水平,在這裏他受到了芝加哥學派學術風格的熏陶。
“芝加哥學派的學術風格和精神非常鮮明。”說起這個在大氣科學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學派,胡永雲如數家珍,“它特別強調大氣科學問題的基本物理原理,而不是停留在大氣現象本身,這種從最基本的物理或流體力學原理出發來研究大氣科學問題的風格,也許是芝加哥學派能夠做出許多開創性工作的重要原因。”
回到北大,他也是遵循著這樣的精神進行著研究——不停留在表麵現象,而是去探尋根本原因。
臭氧層的變化,是胡永雲近期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上個世紀70~90年代末,由於人類使用氟利昂,臭氧層在逐漸變薄,這有可能導致地麵生命失去隔離紫外線的天然屏障。”他說,“人們意識到其中的危害,通過各種公約限製和停止氟利昂的生產和使用,在過去10年臭氧層沒有再繼續損耗,相反有緩慢上升的趨勢。目前的初步數值模擬表明到2l世紀的中葉,臭氧層有可能恢複到1979年以前的正常水平。”
臭氧層濃度恢複正常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胡永雲關注的是這個表象之下的問題。“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臭氧層有可能在本世紀末超出1979年以前的正常水平。臭氧層濃度的變化也會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以我們目前的初步研究結果看來,臭氧層濃度的上升,有可能會加劇全球變暖趨勢。”
此外,胡永雲還將科研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行星大氣。“我們國家的空間探測活動越來越多,步伐也越來越大,從現在的月球探測發展到外行星探測,如火星、金星和木星等,這就需要行星大氣的基礎研究支撐。”由於國內這方麵的研究還很少,胡永雲請來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權威專家進行交流,“起步階段,這個學習的過程是必須的。”他說。
從學生到老師
“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虛張聲勢,不是故作深沉,不是天馬行空。”這是學生給胡老師的評價
在繁重的科研任務之外,按照北大的要求,胡永雲平均每學期要教一兩門課程,講課也是胡永雲很享受的一件事情。
在評師網上,有一段這樣的留言,“胡老師對大氣環流的講解,是我至今難忘的。他對基本問題和規律的理解,貫穿始終。我能感受到,他在努力把他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想法,用淺顯的詞句傳達給我們。”
胡永雲也自認為給學生上課“比較有激情”,在課堂上他不僅講專業知識,還會告訴學生該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怎樣做科研。他說,教學使得自己的知識更連貫、科研思路也更寬和更深入一些。
但讓胡永雲印象最深的一堂課,卻不是“正兒八經”的專業課。“我給學生們講過幾次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經曆,沒有特別準備,都是有感而發,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傳遞給學生,那種感覺很好。”
胡永雲是一個出色的老師,也曾經是一個用功的學生。在芝加哥大學,他用不到4年的時間完成了博士論文。“我們那屆招了8個學生,最後畢業的隻有3個人,我用了4年時間,一個比我晚2年,另一個晚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