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的慈善事業和中國夢(1 / 1)

我們的慈善事業和中國夢

卷首語

作者:陸煥生

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它猶如一輪紅日,破土騰空,萬道金光,灑滿我們的心田,喚起我們對祖國和對世界的責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繪製了全麵深化改革的路線圖,鼓勵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慈善事業工作者和我們《慈善》雜誌的同仁們首先要在我們的慈善事業領域中肩負起我們的曆史使命和時代擔當,同全國人民一道,為鑄就中國夢,守護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中國自古以來是以教育、文化立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人民認同中華文化,捍衛中華文化,是因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曆久彌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係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引領全國人民在各自領域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獻身。自古以降,中國人有一種家國情懷,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以天下為己任。這種家國情懷的根是“和文化”。我們黨在對外關係上提出的“合作共贏”政策,正是“和文化”的體現,在國際上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和文化”也是中國慈善事業特有的慈善理念,並且有西方國家的慈善理念所難以企及的崇高境界,這種慈善理念使我們的慈善文化具有了多維度。首先,中國的慈悲、博愛由人及物,遍及人、事、物:人和人要和諧共處,人與大自然宇宙萬物也要和諧共處;其次,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故此要求“為仁由己”,從自己做起,推己及人,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再其次,“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做人不僅有愛人之心,還要有智慧。先哲講,“見仁見智”,“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猶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有智慧才能分清善惡、是非、邪正、真假,以智慧行慈善之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把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判定和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的慈善事業需要深厚的慈善文化作為自身的保障,與其同時,更重要的是傳承中華傳統的慈善文化有助於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於築牢“中國夢”的精神支柱。我們需要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深入認識曆久彌新的“和文化”,並以此為指導做好具體的慈善工作。先賢講,“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我們對我黨的理論體係,對中華慈善理念及其崇高境界的認識深入了,不斷積厚,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真誠和慈善之心,提升我們慈善事業的管理和服務水平,以回應社會各界對我們慈善事業的熱切關注。我們的慈善事業是服務型事業,真誠和恭敬就是慈善,平等待人和和顏悅色就是慈善,禮貌待人和善言愛語就是慈善,使命感和責任感就是慈善,它們會激發我們的活力和正能量。

美國未來學家傑裏米·裏夫金說,在“美國夢”死亡之後,“中國夢”最有資格成為“人類發展的新夢想”。“美國夢”為什麼會死亡?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說:“一個有效率的市場製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製度相配合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正、正義等方麵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美國夢”沒有這個道德基礎,死亡了。我們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全麵認識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時代文明相協調的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共同的思想和道德基礎,在引領著擁有偉大複興思想的中華民族,開啟一個新的偉大征程。我們慈善事業工作者和我們《慈善》雜誌的同仁們一定會在共憧憬、複興夢圓的事業中,推動中華慈善文化走向世界,擴大對外慈善文化交流,為努力開拓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慈善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