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生兒護理的風險及防範方法的研究(1 / 2)

新生兒護理的風險及防範方法的研究

護理經驗

作者:陳霞

【摘 要】在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工作不斷深化的今天,人們對於醫療護理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隨著人們保健意識與法律觀念逐漸增強,醫療事故的發生率也逐漸增高。新生兒的健康與安全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和諧,因此,新生兒科醫護人員肩負的使命不言而喻。為優化新生兒護理的服務質量,加強防範,將新生兒護理風險降到最低,筆者對新生兒護理的風險與防範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 新生兒護理;護理風險防範;護理風險

1新生兒的生理特點

出生後未滿28d的嬰兒被稱之為新生兒。新生兒的生命體征頗具特色,醫護人員若想做好護理工作,掌握新生兒的生理特征意義重大[1]。

新生兒皮膚呈粉紅色,通常情況下,出生後3~4d就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一時期內,新生兒皮膚略顯黃色。生理性黃疸的周期為1~2周,2周後黃疸會自行消失。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兒皮膚比較細嫩,身體免疫功能還未發育完全,因此需要加強防範細菌感染等症狀的發生。

新生兒呼吸頻率高,最高可至45~90次/ min。另外,由於新生兒呼吸中樞尚未發育完全,因此還有可能出現呼吸暫停的情況[2]。醫護人員在麵對這一情況時,需要留意呼吸異常的新生兒是否能夠逐漸恢複正常。倘若新生兒呼吸異常情況頻繁發生,且發病周期較長,需及時安排醫生進行救治。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因此體溫調節能力較弱,體溫波動較大。一般情況下,新生兒體溫為36℃~37.5℃。不過,由於新生兒皮下脂肪少,因此務必做好保暖措施,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避免新生兒體溫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

新生兒出聲的平均體重為6.5kg。新生兒出生後5d內,會因大小便、體表、呼吸等生命運動致使水分蒸發,因而體重會有所下降[3]。通常情況下,新生兒體重平均會下降0.25kg左右。不過無須擔心,該現象屬於正常情況,2周內體重就能恢複至出生水平。

由於新生兒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容量小,因此容易出現溢奶現象,此時,醫護人員應根據新生兒個體差異,酌情考慮流食劑量。新生兒賁門括約肌鬆弛,幽門發育較好,因此排便順暢。出生12h內,糞便呈黃綠色或黑色粘稠狀。出生後2~3天為過渡性糞便,糞便顏色多為黑黃色。4天後為正常新生兒糞便,糞便顏色呈黃色。出生後7天內,新生兒排尿次數為每日5次左右。7天後排尿次數平均每日12次。

2新生兒的護理風險

惡劣的環境,硬件設施不達標,衛生條件不符規範,都會致使新生兒護理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給新生兒生命安全與健康構成嚴重威脅[4]。新生兒的健康與安全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和諧,因此,新生兒科醫護人員肩負的使命不言而喻。不過,負責新生兒科護理工作的醫護人員,往往會因工作強度過大,使得醫護人員力不從心,工作有所倦怠。醫護人員更新情況過於頻繁,容易導致護理工作質量無法達標,被投訴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醫護人員管理製度不夠完善,工作體係不夠科學合理,醫護人員與新生兒家屬無法達成良好溝通,護理業務技術不合格等情況,均是誘發醫療事故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