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手背靜脈穿刺經驗體會
臨床經驗
作者:高宇
【摘 要】目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及血管的重複利用,在穿刺過程中減輕病人的痛苦及皮下淤血。方法:提高靜脈穿刺的質量,穩、準、好、輕、快的把治療用藥輸入到患者體內。對長期靜脈輸液的病人要從遠端靜脈血管開始。結果:減輕了患者靜脈穿刺的疼痛,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皮下淤血明顯減少,減輕了患者痛苦。結論:靜脈穿刺是護理人員最基本的一項技術操作,熟練掌握此項技術,不但能減少病人的痛苦,還為成功搶救危重病人贏得時間。
【關鍵詞】靜脈穿刺;疼痛;成功率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用於糾正人體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通過靜脈注入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手背靜脈穿刺是我們臨床應用最廣泛,最常用的靜脈輸液路徑之一,在提倡人性化服務的今天,就更要求臨床護理人員有高超的操作技術,使靜脈穿刺引起的疼痛程度降到最低,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本人就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減輕穿刺疼痛兩方麵總結幾點經驗。
1提高穿刺成功率
除了掌握手背靜脈穿刺常規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要領外,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進針角度和進針方向,以及正確判斷穿刺是否成功,對於提高穿刺成功率尤為重要。
1.1 進針角度
進針角度與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關係甚為密切。根據患者皮下脂肪的厚度及靜脈位置的深淺選擇不同的進針角度,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於皮下脂肪薄或靜脈位置淺的患者,采用較小的進針角度,進針速度不宜過快,以免穿透靜脈;而對於皮下脂肪較厚或靜脈位置深的患者,則采用較大進針角度。這樣做的好處是容易掌握進針的深度,不易穿破或偏離血管,可明顯提高穿刺成功率,且有資料表明60°角進針速度快、痛苦小。
1.2 進針方向
老年患者大多因皮膚萎縮,皮下脂肪極少,表淺靜脈突出於皮膚表麵,血管硬化,彈性降低且血管兩側支持組織缺乏不易固定,可采用從血管側方進針的方式穿刺,針尖穿透皮膚和進入血管一氣嗬成,可減少血管周圍瘀斑和出血灶的發生,使成功率大為提高。
1.3 穿刺是否成功的判斷
一般是以是否有回血作為穿刺是否成功的判斷標準。一種情況是可見到回血,但針尖斜麵未完全進入血管壁或已部分穿出對側管壁,而致漏血或輸入液體外漏。另一種情況是見不到回血,但液體能順利輸入且無液體外漏,證實針尖位置正確,這可能與靜脈充盈不足或靜脈內液壓相對較低有關。對於這種情況的正確判斷,就要求操作者有細致的操作體驗,能感覺到針尖突破血管壁的落空感,往往能正確判斷出針尖是否進入血管,避免了因誤判而行再次穿刺。
2減少穿刺疼痛
盡量減少靜脈穿刺患者的疼痛感覺,可減少患者痛苦,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使患者易於接受治療,有利於患者的康複。靜脈穿刺是一種有創的侵入性操作,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覺不可避免,但注意穿刺部位的選擇、提高穿刺速度及選擇較小針頭可明顯減少患者的穿刺疼痛感覺。
2.1 穿刺部位
有研究認為手背中間向腕部延伸的三角區域神經末梢分布密度較低,為疼痛相對不敏感區域,選擇該區域內手背靜脈穿刺,可明顯減少穿刺對患者的疼痛感,同時手背橈側區域比尺側區域疼痛感覺更為敏感,選擇這個區域進行靜脈穿刺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2.2 穿刺速度
疼痛感覺的強度除了與局部感覺神經末梢的密度有關外,還與損傷性刺激作用的時間有關,故提高穿刺時進針速度,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要提高穿刺速度,除了需要多實踐,也需要有意識的進行訓練才能做到。
2.3 針頭大小
疼痛強度與疼痛刺激的作用麵積也有關係。在臨床護理中,應根據具體病情對輸液速度的要求盡量采用型號較小的針頭進行手背靜脈穿刺,這樣也有利於減輕穿刺患者的疼痛感。
總之,手背靜脈穿刺是臨床應用最廣泛、最常用的實用技術,減輕穿刺的疼痛,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是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患者需求的不斷提高,輸液技術正在向快捷性、準確性、安全性方向發展,同時也為提高護理工作質量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的方法,為護理操作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翠華.靜脈穿刺進針角度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誌,1997,32(6):356.
[2]石敏,呂安安,米繼民等.靜脈輸液技術的新進展[J].中華護理雜誌,1999,34(11):6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