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患者術後輔助化療的臨床分析
臨床經驗
作者:肖誌異
【摘 要】目的:對結腸癌患者術後輔助化療的預後情況進行分析。方法:對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140例結腸癌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術後經過病理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和術後輔助化療。結果:單因素分析顯示組織分化、淋巴轉移情況、脈管侵犯、臨床分期、腫瘤標記物(CEA和CA19-9)各分級之間差異顯著,p
治療結束後對所有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並且核查病人住院和門診病曆信息。隨訪內容主要為術後患者的生存情況,如果患者死亡要記錄具體死亡時間和死亡原因,如果患者病情出現複發要記錄複發轉移和進展後治療的情況。對患者的隨訪時間為5~15個月,平均隨訪時間為10.7個月。隨訪截止時間為2013年9月1日。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分析方法使用卡方檢驗、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p=41 15個月生存率分別為63.25%和36.75%,差異顯著,p
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選取具有統計學意義的6項單因素(組織分化、淋巴轉移情況、脈管侵犯、臨床分期、腫瘤標記物(CEA和CA19-9))進行COX多因素分析,結果發現組織分化程度、淋巴轉移情況、臨床分期和術前CEA水平是影響結腸癌術後化療生存的獨立預後因素,這些因素中以臨床分期對患者預後的影響最大。
140例患者化療後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為惡性88例占62.86%、口腔黏膜炎53例占37.86%、腹瀉46占32.86%、手足麻木43例占30.71%、血小板減少35例占25.71%。
3討論
結腸癌是一種結腸黏膜上皮發生惡性病變的嚴重疾病,是胃腸道腫瘤的一種,全球發病率較高。該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且男性一般多於女性。患者在疾病早期一般症狀不明顯,當疾病發展到中晚期會出現腹部疼痛、腹部腫塊、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改變等症狀,也可能發生貧血、腸梗阻、腸道穿孔。患者一般排便次數會增多,糞便無法成形或為稀便,大便帶血和黏液 [1]。
手術治療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手術後多數患者的生活質量會明顯下降,由於許多患者在疾病發現時已處於晚期,因而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最終會導致生存率降低。對於結腸癌患者術後一般需要輔助化療。研究報道多種因素可能會影響患者預後,如性別、年齡等。我們對140例患者的性別、年齡、組織分化、淋巴轉移情況、脈管侵犯、臨床分期、腫瘤標記物(CEA和CA19-9)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發現組織分化、淋巴轉移情況、脈管侵犯、臨床分期、腫瘤標記物(CEA和CA19-9)6個因素會明顯影響患者輔助化療的預後。腫瘤的組織分化程度和其惡性程度呈正比關係,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容易轉移和複發,因而也會嚴重影響患者輔助化療的預後[2]。研究報道臨床分期對腫瘤患者的術後生存率影響十分明顯,一般出現遠處轉移的的患者生存率較低[3]。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Ⅱ期46例占32.85%,Ⅲ期75例占53.57%,Ⅳ期19例占13.57%,說明多數患者疾病發現較晚,可見結腸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是十分重要的,Ⅱ、Ⅲ、Ⅳ期患者的生存率分別為55.56%和24.79%和19.66%,可見不同分期患者的生存率差異比較明顯,多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臨床分期是結腸癌患者獨立的預後因素。同時我們也對腫瘤標記物進行了調查,腫瘤標記物是一種存在於結腸組織上的糖蛋白抗原,一般會不規則地分布於癌細胞膜的表麵,容易被癌細胞分泌或脫落到血液和其它體液中,因而可以被檢測到[4]。研究報道CEA可以預測胃腸腫瘤患者的預後情況[5],我們的多因素分析結果證實了這一點。我們也發現CA19-9也是影響預後的獨立因素,因此將這兩種腫瘤標記物的檢測結果相結合,應該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更為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