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幽月這一就將雅景的兩本書《大學之道》和《世界之大》看完了,如果前者寫的是別有一番趣味與哲思的大學生活的話,那後者就是遊記式了,是單元劇,一個劇情接一個劇情,主角生性淡然,仿佛可以看透一切,他隻是將其他人的悲歡離合記錄下來。
《世界之大》就已經有些科普文的感覺了,讓不少讀者看了,會覺得,原來這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主角並非真正的主角,他隻是串聯一切的工具。
總而言之,不管是《大學之道》還是《世界之大》都是在商業性與藝術性上達到平衡的佳作,它們都能給讀者帶來思考,甚至還會衝擊三觀。
比如在《世界之大》中,作者就對當今社會的一些仿佛真理一般的東西進行了探討,也不是否認它,而是嚐試從更多的角度來解讀它,讓讀者們也可以思考得更全麵。
《世界之大》這部書被認為是一部奇書,因為作者的知識麵實在太廣了,讀者們看了之後都會油然生出佩服感——這位雅景老師,到底讀過多少書,去過多少地方啊?
趙幽月倒沒有多麼瘋狂地崇拜雅景,她隻是更加堅定了自己下一個作品世界要穿《食夢者》的想法,她同時也反思了自己,在傳統作家中,那也絕對是有實力派的,不能因為她老媽是個很撲街的純文學作家,就對所有的傳統作家都有偏見……
不過在看了這兩本書之後,她更懷疑林詩雅到底是不是雅景了,主要是她覺得這兩本書中的有些思想,著實偏男性化,有些地方非常犀利,而女作者的文,往往是比較柔和的。
她還從表姐張婉君那裏進一步了解了林詩雅,對方雖然出國旅遊過,但卻並沒有在國外長期生活的經曆,而《世界之大》中,則將國外的生活寫得非常真實。
誰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創作者要將某件事寫得非常真實,最好就是去親自經曆它,否則僅僅是通過書籍去了解的話,總是隔了一層。
讀萬卷書與行萬裏路,都對創作極有幫助。
讓趙幽月感到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卻是在起點網《大學之道》和《世界之大》的書評區,竟然有部分讀者在罵雅景死太監,已經看透他了……
趙幽月看到這些抒情時,她都驚了,雅景一共就寫過這兩本書吧,還都順利完本了,為什麼罵她死太監呢?
她看到書評中提到了多個筆名——烽火狼煙、樓憐香、秋日裏的大仲馬、緋色尼古丁、懵懂人生、簡潔的虛偽、傲雪寒梅等等。
大概一共有十二個筆名吧,閑著沒事幹的趙幽月,就一個一個去搜索了,她發現每個筆名下竟然都有一本太監書,而且都是擁有“精品勳章”的太監書,看推薦票之類的數據,都可以發現這些書讀者的凝聚力極高,打賞榜上的盟主也非常多,這就明這書的鐵粉多啊!
然而這些筆名旗下的網絡,字數最高的一本書還不到八十萬字!
這年頭的網絡,沒有兩百萬字的話,那也能算網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