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宿命(上)(1 / 3)

杭州,浙江的省會,古曾為吳越國及南宋的都城,曆來是商賈雲集的大都會,與蘇州一起有著“上有堂下有蘇杭”的美譽。. .在明朝,雖不及蘇州那等時尚指向標,也是百萬人口級別的大都市,手工業極其達。

奈何,城裏麵畢竟地域狹,再兼有滿城圈占土地,城外雖沒有城牆保護,但卻並不妨礙百姓在城外繁衍生息,街巷、市肆遍布城外。尤其是武林門外的北關夜市,更是杭州十景之一。如明時的詩作寫道:“北城晚集市如林,上國流傳直至今。青苧受風搖月影,絳紗籠火照青陰。樓後飲伴聯遊袂,湖上歸人散醉襟”,自有著一番運河文化獨到魅力所在。

隻不過,對於此時此刻的陳文而言,魅力他是強行看不見的,他關注的是這些街巷要不要移平了,否則攻城時受到的阻礙和局限太大。

大軍抵近城下,杭州的城門卻是早在昨就已經盡數關閉了。城頭上站的密密麻麻的,都是八旗和綠營的清軍,旗幟招展,銃炮齊備,煞有一番介事。

“大帥,韃子浙江巡撫的使者求見。”

“還沒開打呢就先派人過來,這是在逗我?”

攻城戰開始前,攻方勸降,總要走個流程。就像後世的個法,是“人還是要有個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一樣,萬一守軍不戰而降了,那不就省得動刀兵了嘛。隻是此番攻方尚未勸降,守軍卻率先派人出來談判,卻弄得陳文尷尬的不行。

笑著搖了搖頭,陳文便讓人將那使者帶上來。來者一共三人,為的是個白的老者,另外兩個則是中年人,三人俱是儒生的打扮。

進了大帳,三人躬身行禮,陳文也沒有挑為什麼不下跪的禮節問題——蕭啟元既然選了儒生為使者,肯定是都是有功名的,見官不跪也免得降了自家威風,在談判中落了下風。

果不其然,這三個人皆是有功名在身,而且還都是明朝的功名,一個當過官的進士,兩個舉人鄉紳。

“爾等既是我大明的讀書人,何故為虜廷張目?”

此言一出,那三個儒生二話不,也顧不得什麼優待了,直接就跪倒在地上,口口聲聲的都是蕭啟元用他們全家老的性命相威脅,他們才不得不出來幫那個“惡貫滿盈”的“禽獸”帶口信的。一個個以頭蹈地,到也有幾分可憐樣。

“起來吧,那姓蕭的漢奸有什麼要的?”

三人千恩萬謝的爬起來,那個為的老者便躬身道:“回稟殿下,蕭賊自稱是想要歸順大明,聲稱虜廷有律法,堅守城池三十日,降亦可不牽連家人。所以蕭賊想求殿下緩攻三十日,時日一到,必率全城將吏歸順。”

這法有點兒耳熟,但陳文並不在意,隻是冷笑道:“本王大破虜師,嶽樂、伊拜盡皆授,他有什麼資格與本王談條件?”

陳文如此,帳中眾將亦是如此,唯有那三個使者卻是一臉的苦痛,看樣子都快急得哭出來了。

“殿下有所不知,那蕭賊喪心病狂已極,不光是我等三人,那賊隻要殿下不肯應允,他就讓滿城的八旗旗丁和城裏麵的八旗潰兵屠了杭州。他那些八旗兵都知道落到殿下手裏隻有死路一條,所以都想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還賺一個,黃泉路上不怕寂寞。”

一座上百萬人級別的大都會啊!

“用全城百姓來要挾本王!好賊子,他就不怕降順過來,本王也會找機會把他宰了嗎!”

陳文勃然大怒,那三個使者登時便嚇得跪倒在地,甚至就連陳文的口氣並非是問話也沒有來得及聽出來,一個中年儒生就顫顫巍巍的道:“回稟殿下,那賊他不怕死,但他要為族人考慮,所以不得不如此。”

“他不是不怕死,他是算好了本王不敢殺他!”

假設蕭啟元真的投降,那麼他將是第一個投降陳文的督撫級大員,千金買馬骨,便是為了日後北伐,也要留著他用來給各地的滿清督撫以彰顯自身的寬厚仁德。畢竟陳錦是被家奴刺殺的,洪承疇則是個無人不切齒的貨色,而蔡士英和宜永貴則寧死不降。

沉吟了片刻,陳文重新抬起頭,厲聲向那三個使者喝道:“回去告訴姓蕭的,我陳文信不過他,讓他先把魯王西宮妃和世子交出來,剩下的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