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春秋時為姑蔑國的國都,其名為姑蔑城。秦王政二十五年置太末縣,至唐貞觀八年更名為龍丘。後唐長興二年,吳越王錢鏐以“丘”與“墓”近義不吉,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遊龍狀,遂改龍丘為龍遊。其後雖偶有更迭,但至今日此地卻依舊名為龍遊。
據記載,古姑蔑城東西長二百一十二步,南北長一百六十步,城牆高一丈七尺,厚四尺,周長四百七十步。而陳文此刻所看到的卻是大明隆慶二年在姑蔑城原址上修建的城池,周長六裏,高一丈六尺,基廣一丈三尺,麵寬九尺,俱包磚。辟城門四座,曰永安、歸仁、太平、向義,各門之上均建有城樓。
曆史上衢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圍繞此地進行的戰爭不勝枚舉,其中自金華西進衢州,必先取龍遊方可成行。而欲進攻龍遊,先便是要設法渡過靈溪。
親眼眺望過了隔溪而立的城垣,陳文便帶著參謀和親兵們回到了位於龍遊鎮外的大營。抵達此地已有數日,由於明軍的水營不具備在衢江上壓製清軍水營的實力,自然也不可能通過衢江進入靈溪協助明軍部隊渡溪。於是乎,陳文便在搜集、製造船隻的同時大肆征調沿途民夫,向鄉間大戶征集糧草,擺出了一副準備以此渡過靈溪的架勢。
龍遊鎮外,明軍大營分為南北兩營,利用地形走勢互為犄角。其中南塘營和那半個東陽營守北大營,義烏營則與抽調的守備部隊守南大營,自金華來的民夫分駐兩營,而在衢州征集的民夫則被安置在龍遊鎮。至於遊騎和暗哨,則按照慣例撒了出去,以便保持敵方情報的獲取和我方情報的屏蔽。
陳文回到大營時,大營外修建船筏的民夫們還在明軍的監視下工作,而大營內的將士們則還在做著較為輕鬆的訓練,以保持戰鬥狀態,並且分散掉戰前的緊張情緒。
與此同時。中軍大帳之中,幾個參謀軍官則正在樓繼業的帶領下繼續著沙盤的製作。經過了幾個月的實踐,這份工作他們做起來已經頗有些得心應手了,況且陳文也沒打算得到什麼太過精細的沙盤和地圖。
直到一個多時辰後。色開始逐漸暗了下來,大營外已經製造好的船筏開始66續續的收入存放的地點,而民夫們也開始排隊領取飯食。而此刻,沙盤也徹底完成。拿起了記錄軍情的冊子,樓繼業開始帶著參謀們進行參謀作業。
由於不具備製作等高線地圖。沙盤的技術和設備,眼下也隻能根據經驗觀測的結果進行製作,便導致了即便使用參謀作業工具來進行繪圖作業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以著眼下的技術,還是按照情報將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大致的估算和推演。
可是即便如此,其有目的性的進行參謀作業也遠比這個時代東西方軍隊中那種軍官、幕僚出主意謀劃來得主動、精確得太多,已經開始了由量變轉換為質變的過程。
隻不過,總參謀部設立已有數月,雖然在講武學堂中也由陳文按照後世軍事題材電視劇、電影以及文字記載中的參謀作業形式進行過模擬,但是對於這些參謀軍官們來。這卻是第一次在出征的大軍中為即將到來的戰事進行推演。以至於無論是普通的參謀,還是已經掛著協守副總兵銜的樓繼業都感到份外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