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場上如何識別敵我(1 / 2)

戰場上如何識別敵我

軍事大觀

作者:魏慶

對敵我識別係統重要性的認識,是通過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得以加深的。就在戰爭的第一天,埃及防空部隊在擊落以色列89架飛機的同時,也擊落了自己的69架飛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敵我識別係統未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後來,為了解決敵我識別的難題,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叫“馬克”的雷達詢問與應答係統,包括一台詢問機和一台應答機。這種係統就是模仿“口令”,一方發出詢問信號,被詢問方如果是友方,應答機就會自動按密碼發出回應,詢問方再接收。“馬克”解決了視距外甚至更遠距離的敵我識別問題。而這種敵我識別係統是通用的模式,主要應用在坦克和艦艇間的識別,戰鬥機很少用得上,但是也會裝備。因為兩個國家交戰,戰機型號一般都不會一樣。而每一款戰機的雷達反射都有區別,這些區別則根據平時的偵察來積累,所以戰時可以根據不同大小的反射波判斷機型。然而,現代戰爭中單靠人自身的感官和思維去判斷敵我,已遠不能滿足作戰需求。於是,伴隨科技進步便出現了用電子技術產生“電子口令”來實現遠距離敵我識別的先進方法。

從概率上說,誤擊是個小概率事件,也是偶然事件,但偶然之中卻是有必然的。縱觀誤擊發生的曆史由來,不僅過去有、現在有,而且將來恐怕也還是難以避免的。例如,2001年美軍B-52轟炸機誤炸美軍事件的起因,就是一名美軍士兵在更換所屬部隊激光和全球定位係統(GPS)的電池時忘記重新設置坐標,這就意味著從美軍飛機上發射的炸彈直接投向他而不是附近的敵人所在的位置。敵我識別器的使用非常嚴格,必須特別小心,特別是密碼絕不能被敵方破譯。在戰鬥機發生墜毀時,安放在應答機密碼晶體處的慣性引信炸藥會自動炸毀密碼晶體,以防落入敵手。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的F-15戰鬥機擊落伊軍飛機的數量最多,被認為表現最好,其重要原因就是裝備了現代化的敵我識別器。伊拉克戰爭後,美軍非常關注敵我識別問題,在2006年版《聯合作戰綱要》中,提出從技術手段與交戰規則兩個方麵解決敵我識別問題。其他西方國家軍隊也開始大量斥資致力於新一代敵我識別係統的研發,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紅外夜視技術敵我識別係統。最簡單的方法是在飛機外部貼上一種能反射紅外光的特種膠帶。膠帶可以組成字符和圖形,利用紅外夜視設備很容易識別。“紅外燈”則是另一種防誤傷裝備。它隻有打火機般大小,可以發射紅外光,在夜視鏡裏看來是一個明亮的閃爍點。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防部又針對誤傷提出了熱成像、紅外成像、激光、射頻、目視等五大技術領域的41種解決方案。一種被稱為“達帕之光”的防誤傷識別儀很快問世,並被送往沙特。它是一種以蓄電池為動力的信標,能發射紅外信號,在正常的夜晚,用標準夜視鏡從大約8000米遠的地方就能看到,較好地防止了誤傷。

空中敵我識別“長劍”係統。英軍“長劍”敵我識別係統詢問器,將在未來5年裏在超過1000個水麵、空中和導彈平台上得到應用。這種新係統可以提供先進、可靠的敵我識別,以最大限度降低誤傷的危險。在伊拉克發生的一次友軍間誤傷事故中,一枚美國“愛國者”導彈將一架英國空軍的“狂風”戰鬥機誤認為是伊拉克的反輻射導彈並予以擊落,造成兩名飛行員喪生。美國中央司令部一份針對該事故的報告說,飛機敵我識別係統是導致慘劇發生的一個因素。“長劍”係統是少數能夠詢問英國和其他北約國家的敵我識別係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