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牙是個和尚,嶄新瓦亮的新和尚,一高中剛畢業的年輕和尚,村曆史名寺護國寺的少主持,獻身於佛教事業的大好青年。
護國寺是間小廟,曆史悠久的小廟,據說有500年曆史比這座小山村還古老的小廟,一座隻有倆名和尚的小廟。為啥這間廟叫護國寺?據廟誌記載,第一代主持大師本在天台護國寺出家,一日不慎打翻燈台燒了廟裏不少房舍,然後出逃了,找個無人的僻靜山溝,建了這所廟,命名為護國寺以做紀念。多年來廟裏的和尚是有時無,王伯牙的師傅道空和尚算是第27代住持。
王伯牙之所以剛成年就做了少住持其中有個辛酸的故事。王伯牙的父母是小村裏的普通農民,勤勞、樸實、善良,家裏小有資產,在村裏也算小康之家,生了獨子聰明可愛的王伯牙使倆人更加滿足和幸福。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小伯牙四歲那年,倆人外出回村的路上恰逢暴雨引發泥石流不幸罹難,甚至屍骨都沒找到。王家親戚不少,可無人願意收養小伯牙,在好幾次扯皮之後,眾親友們決定實行輪換撫養伯牙,每家一個月依此排序。至於伯牙家的財物則買後充做他的生活教育費用。這個辦法看上去很不錯,可人有親疏,剛開始大家對小伯牙的確照顧有佳,可了後來親戚們雀都有些煩伯牙了,畢竟五六歲的小孩正是難管的時候。伯牙家的鄰居王大嫂由於和伯牙母親關係甚好,多次去和王伯牙的叔伯們交涉卻沒有結果,本想自己收養王伯牙可在丈夫的強烈反對下毫無辦法。於是小伯牙就成了沒人管的野孩子,道空和尚看不過去,於是就叫來伯牙的親戚們說明要正式收養伯牙,眾人都很樂意,每家都願意分攤費用。於是五歲的王伯牙便成了廟裏的正式住客。
由於家庭的原因伯牙變的沉默寡言不愛跟讓人接觸,道空和尚對此毫無對策,隻能順其自然,以為上了學就會好起來。村裏的小學人不是很多,一個年級隻有一個班,伯牙正式上學的第一天,回到廟裏後便問道空可“啥叫‘野種’”,雖然伯牙在學習方麵很有天賦,可同學們無心的話語卻讓王伯牙的整個小學生活無比沉悶,“爸爸”和“媽媽”這兩很溫暖的名詞一次次的成為王伯牙悲傷的源頭。
在縣城裏讀完裏初中和高中,卻不願意繼續上大學的伯牙回到了村裏,靠這父母留下的幾畝地為生。依舊和算是他養父或者師傅的和尚一起住在廟裏,後來便索性正式出家了。
初夏一日,廟裏的倆個和尚做完早間的功課,太陽暖暖的照在王伯牙身上很是舒爽。
“又是新的一天了,日子過可真快啊。”伯牙自言自語道,看了看坐在身旁還在練拳的老和尚,十多年時光似乎並未在道空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跡。
“師傅,您教我的這套無名氣功是啥來曆?看起來在養身方麵很有效,這麼多年了您一點都沒顯老。”王伯牙問道。
“這個據說是初代祖師留下來的功夫,據說練好了能活好幾百歲,相傳是達摩所創的養身氣功,流傳多年一直沒有人能練到傳說中的高深境界,師傅我練了四十多年了還在低級的層次徘徊,估計這輩子是難有突破了。”道空收功後緩緩的說道。
“今天縣城裏有家要做法事,伯牙你一直都不願意和為師一起出去做法事,今天你也無事可做不如和師傅我一同去吧,順便也學學和別人如何打交道老悶在廟裏修行如何能進步。”道空如往常一樣勸說王伯牙。
“下次吧,下次我一定去,今天我還有事呢,該去給田裏的莊家澆水了,要影響今年收成就不好了。”王伯牙同往常一樣推諉道。
“唉,你這孩子,每次都有下次,需知知難而上才能勇猛精進,你這般以為逃避要到何時。為師今年已經快70了,往後廟裏的事多要靠你打理,可你卻老是推諉,讓為師如何是好。”道空氣悶地說道。
王伯牙一言不發的看著正教訓他的師傅心中一片赧然。
“南無阿彌陀佛”道空無奈地唱聲佛號,轉身出門去了。
“南無阿彌陀佛”道空本想跟上師傅可不知為何停住了。可見從小養成的沉默畏縮的性格實在難以改變,隻有和師傅在一起或者一個人的時伯牙心中才會感到自在些,對此伯牙也感到十分無奈。
幹完農活,回到廟裏吃兩饅頭,伯牙隨手拿起一本經書以閱讀打發下午的時光。看到《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的字句:
第一懷胎守護恩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