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深處
我不想和媽媽一樣
在狹小而潮濕的衛生間,在家工作了一上午有些疲憊的編輯小A正將床單丟進洗衣機中清洗,除了床單,還要清洗她和丈夫的髒衣服。“哐”一聲,用得還剩下1/2的幾塊香皂、肥皂全撒在地上,因為在傾倒洗衣液的過程中,小A不小心弄翻了放在洗臉池上的香皂盒子。小A在心中咒罵一聲,彎腰一一撿起地上的肥皂和香皂。這時,她看到洗衣機的排出管漏水了,一股灼熱的憤怒瞬間從小A的胃中升騰起來。她罵了一句“媽的”,將手中的香皂盒狠狠地甩向地麵,塑料盒子的碎片和香皂、肥皂摔了一地。憤怒在她的胃中繼續燃燒,她看到丈夫的髒內褲和衣服,特別想找一把剪刀將它們剪得稀巴爛。
她心中咆哮著對丈夫說的話:“你眼睛瞎了嗎?難道都沒看到我們的洗衣機壞了嗎?衣服放了幾天,為什麼你就不能去洗?你眼中為什麼沒有活?你眼睛瞎了嗎!?你個神經病!你個神經病!”可是,才過去僅僅幾秒鍾,她所有的憤怒都轉發為悲傷,她徹底崩潰了,坐在馬桶蓋上嚎啕大哭。因為就在剛才,她忽然意識到這些都是媽媽對爸爸說的話。
讓小A崩潰的不是生活瑣事帶來的挫折感,是自己與媽媽一樣咆哮著那些刺耳的話語。媽媽三十年來一直在抱怨父親不幫忙幹家務。家中常常充斥著她的抱怨聲,那一句句“你眼瞎了嗎?”“你個神經病!”一直讓小A很難受。媽媽越是抱怨,父親越是躲懶,兩個人常為家務事吵得不可開交。為了讓媽媽少一點抱怨,也為了家中的安寧和諧,年少的小A總在幫忙母親做家務活。她曾在心中暗暗發誓:我以後絕對不能像媽媽一樣。
大學畢業後,小A成了一名編輯,經過幾年的職場打拚,她成為了一名在家工作的資深自由編輯,月入過萬。她覺得自己與家庭主婦的媽媽是不一樣的,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有自己的職業,但是今天她發現自己還是和媽媽一樣。
“我不想和媽媽一樣,但是我還是和媽媽一樣。這實在太讓我崩潰了,仿佛我做的一切都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小A對我如是說。
最近我讀了家庭治療大師Minuchin(米鈕秦)的《家庭與夫妻治療:案例與分析》一書,發現書中的許多案例都呈現了“我不想和媽媽一樣,但是我還是和媽媽一樣”的模式。有個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家庭中的三代女性前來做谘詢,原因是15的外孫女Kamisha懷孕了,當地精神衛生處讓Minuchin為這個家庭提供服務。懷孕7個月的Kamisha重演了她母親和她外祖母在青少年時期就懷孕的曆史。她的外祖母在16歲就結婚懷孕了,17歲時她懷了第二個小孩,並靠社會福利生活。而Kamisha的媽媽則在15歲時懷孕生下了她。15的少女Kamisha肯定不想像媽媽和外婆一樣早孕,但她還是和媽媽和外婆一樣。這個家族中女性的命運似乎在進行著強迫性地重複。
我有一位女性谘客,她的母親離過兩次婚,因此,她對自己的婚姻幸福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在30多歲時,迫於外部的壓力,她閃婚了,但是因雙方性格不合,又缺乏感情基礎,婚姻生活過得很不快樂。她一直想離婚,但又不敢離婚,因為她不想成為一個和媽媽一樣離過婚的女人。她的母親,她的其他女性親人也都不希望她走她母親的老路。於是。她在這段不幸的婚姻中痛苦掙紮。最後,她忍受不下去了,還是和母親一樣,選擇了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