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協議”見證“汪辜會談”內情
書屋講壇
作者:裴高才
一
仲夏的武漢大學珞珈山莊,綠蔭掩映,鳥語花香。甲午戰爭雙甲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這裏舉行。
應武漢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之邀,筆者與台灣兩岸統合學會、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及美、日學者,聚首這所百年老校。會上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參加了首次汪辜會談的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文化服務處前處長朱榮智教授。
朱榮智教授是知名國學教授,曆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海峽交流基金會文化服務處處長、紐西蘭中華書院院長,元培科技大學秘書室主任、學務長、教授,韓國啟明大學客座教授等。因筆者曾執教鞭十餘年,去年曾率團赴台灣師範大學交流,所以與朱先生一見如故。
在與朱先生交談得知,他與“海基會”的機緣,可追溯到1990年11月21日,台灣方麵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之後。1991年3月9日“海基會”正式開始運作,規定以“中國的、善意的、服務的”為工作宗旨。作為台灣方麵負責兩岸交流的“民間中介機構”,海基會擁有七億元新台幣的基金,其中官方撥款占五點二億元,台灣一些民間企業捐助一點八億元。海基會首任董事長辜振甫是前國民黨中常委、台灣工業總會理事長。在“海基會”聘請專家學者時,時為台師大教授的朱榮智於1991年夏被借調到海基會,專司文化交流工作。
由於此次甲午研討會會期6月28日至29日,恰是國台辦主任張誌軍首訪台灣的日子,也是“汪辜會談”首次在新加坡舉行的紀念日。應筆者的要求,朱先生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展示了自己二十一年前特意收藏的圖片、卡片與菜單。一張張泛黃的照片、紙片,勾起他對那段陳年往事的美好回憶。
二
“汪辜會談”之所以選在新加坡舉行,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牽線搭橋息息相關。
記得2003年盛夏,筆者赴京拜訪兩岸密使賈亦斌老人,請其為拙作《胡秋原全傳》作序時,老人親口告訴筆者:1988年,時任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組長的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曾密派賈亦斌赴香港拜訪國學大師南懷瑾,搭建了兩岸密談管道。對兩岸關係了如指掌的楊尚昆在與李光耀會談時說,海峽兩岸談政治問題,目前條件尚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談經濟。身為華人背景的李光耀立刻問楊尚昆:“能不能把您的話轉告給台灣地區的領導人李登輝?”楊尚昆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之後,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轉達李光耀的通報,李光耀為此專程到台灣,將楊的話帶給了李登輝。事隔不久,李光耀再次鄭重告訴中國大使館:李登輝同意兩岸對話,由兩會會長辜振甫和汪道涵談經濟,地點就在新加坡。當時李登輝之所以將會談地點選在新加坡,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在國際上體現兩岸對等。大陸從兩岸關係的大局出發,同意台灣方麵的建議。於是,海峽兩岸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汪辜會談”。
此間,李光耀為盡地主之誼,擬舉辦一個招待會歡迎兩會會長。為此,新加坡駐華使館特意征求大陸方麵的意見,沒有異議。可是,台灣方麵卻不接受。例如,兩會的領導人誰先到誰後到,誰坐在李光耀的右邊或者左邊,他們覺得很難做到“對等”。這樣一來,細致周到的李光耀便改成分別會見兩會領導人。
1993年4月27日,獅城新加坡,陽光明媚,花木蔥蘢。根據新加坡方麵的安排,這天早上,汪先生和辜先生在海皇大廈第二十六層的一個房間進行了首次見麵。令人意味深長的是,兩位老人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談,其話題竟是從中國的國粹——京戲談起。
七十六歲的辜振甫先生自幼就學唱京戲,對京劇研究甚篤,他不僅是“戲迷”,還是“票友”。辜振甫對“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說,他鍛煉身體的秘訣就是一個禮拜唱兩次京戲,因為唱京戲可以增加肺活量。會談結束後,他回到台灣還要粉墨登場,參加一場京劇“票友”演出。笑容可掬的汪道涵先生雖然不會唱京戲,但他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深厚。
兩位老先生愉快地茶敘了十幾分鍾後,新加坡方麵請雙方下樓到四層會場舉行正式會談。為了體現兩岸的“平等”,新加坡特別安排雙方分別乘坐兩部電梯同時抵達會場。
三
海皇大廈四樓會議廳擺滿鮮花,中間擺放一張寬不足兩米的橘紅色會議桌。備受中外矚目的“汪辜會談”首次在這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