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為理想的自己(1 / 1)

成為理想的自己

銳·聚焦

作者:Sakura

隨著整容技術的日趨成熟,選擇整容手術來讓自己成為理想樣子的人似乎越來越多,其中也不乏與我們同齡的小夥伴們。

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變得更美原本也是無可厚非的。隻是,一次整容手術的價格常常是昂貴的,而且即便是最先進的技術,依舊會有風險。因此,在下決心承擔這樣的成本和風險之前,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為什麼會想要整容?如果不整容,有沒有什麼其他方法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理想與現狀的差距=改變

整容的本質是一種改變,或者改變我們的樣貌,或者改變我們的身材。而促使我們去改變的動機,歸根到底就是“理想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之間的差距。比如,我希望自己有一張瓜子臉,然而事實是我似乎有雙下巴。

心理學裏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自我認知”。所謂的自我認知就是一個人是對自己的洞察、理解和評價。我們會有意或無意地去搜集有關自己的信息,這些信息讓我們形成了一個對自己的印象,即所謂的“現在的自己”。然後,我們又將這個對自己的印象與某個標準——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並且給出評價。如果我們判斷“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差距,就會感到不安,而為了消除這種不安,改變就變得非常必要。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認知到的“現實”是否客觀,所期待的“理想”是否合理,對於這個“差距”的定義至關重要。

正確認識“現在的自己”=起點

現實的自己是我們改變的起點,也是被改變的素材。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有可能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做出是否改變的判斷,並且設計出合理的改變方案。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臨床心理學中定義了一種叫做“身體畸形障礙”的心理疾病,這種疾病的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貌、外形,總覺得自己的外貌有很大的缺陷。即使旁人看來他們已經夠美了,他們卻總因為自以為的缺陷而痛苦煩惱。他們可能會反複嚐試整容來改變自己的缺陷,卻總不能令自己滿意。這是一種心理疾病,讓他們無法正確地認識“現在的自己”。我們自然不會達到這樣的程度,但是否偶爾也有可能對自己有些不夠客觀的認識呢?

我們觀察到一些事情,聽到某個人的一句評價,就著急說自己有這樣的問題,這顯然是有些操之過急的。正確地認識“現在的自己”是我們改變的起點,為了從正確的位置出發,我們是不是應該擴大自己的視野,看看更多的人和事,也聽聽更多不同的人給予的意見呢?

理想的自己=目標

理想的自我是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我們希望自己以一個怎樣的形象出現在人前?希望他人對我們有怎樣的評價?如果現在的自己和這些目標之間存在著差異,我們就會想要改變。然而怎樣的目標才是合理的目標呢?

就外形來說,那些人氣偶像、明星們似乎經常會成為整容者的模仿對象。然而這些真的是合理的目標麼?確實,這樣的樣貌是“理想的”。隻是變成了那個模樣之後,我們的“自己”還能留下幾分?如果有人提及我們的時候總是說“就是那個和範冰冰長得一樣的”,而根本不記得我們的名字,我們會作何感想呢?

另一方麵,當我們具體想象“理想的自己”,需要改變的就真的隻有我們的外形麼?可能有人會說:我的理想是成為模特、歌手或者演員,所以外形對我格外重要。但是如果具體想象一下我們站在台上的畫麵,麵對所有的觀眾,隻有外形真的就足夠了麼?當然,較好的外形會給我們加分,但是這絕對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是否也可以嚐試去具體想象“理想的自己”,去發現我們究竟需要什麼?而哪些又是最重要的?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還需要知識、經驗、技能的練習等等。我們完全可以從這些看似風險更小的事情開始改變。當這些改變都達到了理想的狀態時,也許會發現,我們想要的自信和氣場都已經有了,外形也許就不那麼重要了。

當然,我們並不否定整容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經濟能力,也有這樣的覺悟來麵對整容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但是在做決定之前,請三思:這是否真的是成為“理想的自己”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