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意林
作者:
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提高自己的實踐水平。從這個目的出發,讀書是要有方法的:
精讀並反複閱讀經典著作。比如市場營銷,盡管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內容繁多,讀過一遍也就是明白個大概,但反複讀下來,頭腦中就會漸漸清晰起來。精讀經典著作的目的是給自己奠定一個根基,有了這個根基,一方麵不會輕易“跑偏”,另一方麵也具有了一定的鑒別能力。書越讀越薄,不僅是指一本書,也是指同一類的書,真正讀透經典著作,其他書就沒有必要一一精讀,隻要讀讀新的內容就可以了。
經典解決根基問題,精讀解決主幹問題,泛讀解決枝葉問題。這樣,根基、主幹、枝葉的關係就理順了。
邊讀邊理。專業理論大都由四個方麵構成:概念、原理、體係和工具。準確掌握概念是理解和把握理論的需要,一個不能精準掌握概念的人,也不可能精準把握理論。進一步說,不能把握理論體係,就無法形成理論思維,而沒有理論思維,即使把概念、原理背得滾瓜爛熟,也不會產生多少生產力。最後,從理論到實踐,除了思維就是工具,“理論派”能否成為“實踐派”關鍵就在“工具”。
邊讀邊理,“讀”是為“理”服務的。理什麼?理思維,理體係,理工具。
由外及內。不要認為書讀懂了就是自己的,如果滿腦子裝的都是外部知識,充其量就是個“倉庫”。隻有形成自己的認知,外部知識才能最終變成自己的智慧。
大腦作為一個“存儲器”,接收的知識越有序,存儲能力越大,這個“序”是大腦中的知識“貨架”提供的,而這個“貨架”就是所謂的知識框架。在構建起來自己的知識框架之前,博覽群書是沒有多少幫助的,因為外部知識首先必須與你的認知相結合,你才能消化它、吸收它,它才能豐富你並給你力量。
相輔相成。營銷需要組合,知識也需要組合。僅僅就營銷說營銷,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專家。
任何學問的發展都像市場一樣是逐步細分的,所以,想把一門學問學好,你就必須去整合它的“母”學科與“兄弟”學科,因為隻有相互支撐中的理論才是“活水”。
從理論到理論。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能否用理論支持理論,當然也包括能否用自己的知識框架,去包容所涉及到的方方麵麵的理論。這是解決邏輯思維問題的需要。
理論聯係實際。這不是讓你教條地拿理論來指導實際,那是“本本主義”。理論聯係實際的根本任務,就是加強對理論的理解,一方麵是用理論分析實際,另一方麵是用實際印證理論。不用說理論,就是技能也很難拿來就用,沒有一定的理論做基礎,技能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
從實踐到實踐。讀書掌握的理論和知識最終是要為實踐服務的,也就是在實踐體認的基礎上,結合用實際印證的理論,進入一個更高的實踐水平,通過實踐——理論——實踐的螺旋上升,使自己的實踐能力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