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普羅旺斯

封麵故事

作者:王星

露赫瑪蘭。位於呂貝隆山區的這座山城不僅曆史悠久,而且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村鎮之一艾克斯- 普羅旺斯街頭的戀人

如同說俗了的“時間”一樣,普羅旺斯對於每一個想接近它的人都是很公平的:每天都是24小時,也都不是24小時。

對於初次到訪普羅旺斯的遊客,一個負責任的問題會是:你想看到什麼樣的普羅旺斯。在一個地區消耗太長的時間就意味著你會忽略其他有不同特色的地區,這也是為什麼需要不止一次來普羅旺斯的原因。這裏有散布在嶙峋的岩石上的寂靜小村鎮構成的普羅旺斯,也有海港邊由各色不安分的漁船構成的普羅旺斯,上普羅旺斯的高山甚至會讓人忘記“紫石英色的海麵”其實並非遙遠。當卡馬爾格三角洲(Camargue)的大片鹽田與火烈鳥帶來異域的驚異、奧朗日(Orange)的露天劇院呈現古羅馬的幻景、遠至卡爾卡鬆(Carcassonne)的噴泉淨化了往日的征戰,阿爾勒(Arles)周邊的農民以及無論認真或半作秀的民俗表演又會將你帶回普羅旺斯最具法蘭西傳統的年代。這裏是遊吟詩人(troubadour)的發源地與樂園,沒人苛求田園牧歌與鬆柏一般長青,而現當代普羅旺斯的種種藝術節已經在開始試圖尋找新世紀陽光下的吟遊者。最初獲得諾貝爾獎的巴黎詩人感慨“每一顆星都遠離姐妹們”,60年後獲獎的普羅旺斯詩人相信“一束茉莉也會給灰蜥蜴更多陰影”。

長焦鏡頭下過於明媚的陽光與薰衣草田很容易把普羅旺斯二維展開成明信片,隻有細心的人才會留意其間的種種曆史斑點。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普羅旺斯在曆史上實際成為歐洲種種征戰與割據的微縮沙盤。歐洲各種曾經被稱為“蠻族”的部族都在此留下過自己的戰戈與屍塚,以致凱爾特、哥特、高盧、日耳曼這些原本足以鎮守一方的名號在普羅旺斯隻不過成了類似普羅旺斯燉菜(ratatouille)中的一種調料。愷撒的《高盧戰記》乃至羅馬帝國的北擴成就了一時的輝煌:隨著時間的考驗,也被發現不過是在普羅旺斯錯綜複雜的地域上做了一次小小的盆景捆紮試驗,日後的克洛維統一、查理曼征戰、宗教戰爭、英法百年戰爭、十字軍的各種東西征直至拿破侖戰爭都在普羅旺斯的區域內嚐試過自己的戰略與戰術。倘若不了解普羅旺斯的曆史,即便出發時清楚即將麵臨一個陽光與浪漫下潛藏的普羅旺斯,所有忠告也隻能淪為憑空帶出的一些雞肋鏡頭一樣無力。

普羅旺斯悠久的宗教曆史也注定它並不缺乏鏡頭感。隻是很多教堂本身古樸的外表很容易讓人忘記追問它的來由。4世紀初,隨著羅馬皇帝康斯坦丁的受洗,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教堂在普羅旺斯的所有大型城市興建起來。這些教堂大多建在城牆外,而且通常是在羅馬祭壇的選址地點,並且使用與羅馬舊神廟共同的材料、立柱與其他建築因素。普羅旺斯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建築建造於5世紀。時至5世紀,已經有21位主教工作在普羅旺斯,幾乎遍布大小村鎮的各個教堂。

然而,古羅馬乃至普羅旺斯本地的異教神信仰卻沒有如此輕易地消失。在古羅馬時期,普羅旺斯的居民崇拜多種神靈、各種宗教並行不悖。他們崇拜被稱為“Matres”的富饒女神,崇拜生活在泉水中的水神以及代表各種自然力量的神祇,聖維克托山(Mount Sainte-Victoire)實際上得名於它的利古裏亞語名稱:“Vintur”。羅馬諸神與利古裏亞-凱爾特神靈融合為一體,就像羅馬戰神瑪爾斯被等同於原有的神靈“Teutates”,在艾克斯-普羅旺斯和奧朗日得到供奉。羅馬諸神更常出現在阿爾勒這樣的“大城市”中,羅馬主神朱庇特、天後朱諾以及智慧女神米涅瓦在這裏都有自己的祭壇。在馬賽情況有所不同,此地最主要的神祇曾經是古希臘的女海神,自從愷撒掌權後,馬賽開始跟隨羅馬皇帝的信仰選擇,後期又跟隨羅馬皇後的信仰選擇。自從皇帝韋帕薌(Vespasian)起,出現一種被稱為“奧古斯都之光”(flamen Augusti)的官方信仰儀式,負責執行該儀式的官員會每年尋訪各地對皇帝的敬重程度,將皇帝的半身像與祭壇在整個普羅旺斯巡遊。

羅馬帝國晚期,來自東方的某些信仰開始占據普羅旺斯,對於波斯的太陽神密特拉(Mithra)的崇拜可以在阿爾勒一帶看到,敘利亞的幾乎無處不在的神祇巴爾(Baal)也出現在馬賽,埃及的以西斯(Isis)的祭壇甚至同時可以在阿爾勒與馬賽找到。最受重視的還要屬源自小亞細亞、有“眾神之母”之稱的大地女神塞貝勒(Cybele),奉獻給她的祭壇可以在馬賽、阿爾勒、迪耶(Die)、裏茨(Riez)等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