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曆程
作者:文西
2008年9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開始運轉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由全球85個國家的多個大學與研究機構,超過8000位物理學家合作興建,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008年9月10日,大型強子對撞機開始試運轉,成為現在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這種大型科學研究平台的出現,將為人類解開一係列的自然奧秘,如大到宇宙起源之謎,小到微觀粒子世界之謎。
大型強子對撞機最引人注目的科學成果是在2012年發現疑似希格斯玻色子,並於2013年3月證實先前探測到的新粒子正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被認為是物質的質量之源,也被稱為“上帝粒子”。這種粒子是物理學家們從理論上假定存在的一種基本粒子,現已成為整個粒子物理學界研究的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一直不斷給科學界帶來驚喜,今年7月15日,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底誇克實驗,科學家們終於發現了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預言其存在性的五誇克態粒子。
1893年9月16日——“維生素C之父”阿爾伯特·聖捷爾吉誕生
匈牙利生理學家阿爾伯特·聖捷爾吉1893年9月16日生於布達佩斯。1930年,他在研究氧化還原係統時從橘子汁、甘藍汁和腎上腺皮質中成功地分離出一種晶體化合物,最初稱己糖醛酸,後鑒定為抗壞血酸,即維生素C,並研究了該物質的分子結構。他因“與生物燃燒過程有關的發現,特別是關於維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而獲得了193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聖捷爾吉不僅在科學上成果豐碩,也曾積極參與反法西斯衛國活動,二戰之後又為自由和國家獨立而積極活動。移居美國之後,聖捷爾吉又開始進行抗氧化體和治療癌症的研究工作,後來他成為最先發現和研究自由電子與癌症關係的前沿科學開拓者。
1848年9月20日——影響世界科學進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成立
美國建國初期雖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基礎,但從事科學的人員較少,而且在地域上很分散。當時的先進科技主要來自歐洲。1848年9月20日,美國科學促進會成立,這標誌著美國出現了一個國家級的科學團體。科學促進會的前身是成立於1840年的美國地質學家協會。該協會的成員於1848年達成一項一致意見,在其基礎上成立一個新的組織,即美國科學促進會。這是美國旨在從國家層麵提升科學和工程學發展的第一家永久性組織,代表各個學科和門類。
目前,美國科學促進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和工程學協會的聯合體,也是最大的非盈利性國際科技組織,下設21個專業分會,涉及的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現有265個分支機構和1000萬成員。其年會是科學界的重要聚會,近年來,每次年會都能吸引數千名科學家和上千名科學記者參加。美國科學促進會也是《科學》雜誌的主辦者、出版者。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