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過常寶 周海鷗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稱“打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我國古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也蘊涵著“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意義。

每年立春這一天,民間都要“咬春”,也就是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思。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五辛盤”早在春秋時期便已出現,是把五種應時而帶辛味的蔬菜裝於一盤,既取迎新之意,又可發散五髒之氣。

唐代《四時寶鏡》有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杜甫的《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可見,唐代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唐宋之後,立春之日民間便有食春餅與生菜的食俗了。

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為春盤。古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致。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有盛貌:“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所謂“咬春”,是取迎接春天之意。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 正月 春盤》有雲:“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咬春要吃春餅和春卷,此外還特別要嚼吃水紅蘿卜。有些地方稱水紅蘿卜為“菜頭”,取“財頭”的諧音,象征財源旺盛,並寓意“開春好彩頭”。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雲:“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立春吃春餅的食俗由來已久,其起於晉而興於唐。晉代潘嶽的《關中記》有記述:“(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

春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其做法是用兩小塊水麵,中間抹油擀薄,烙熟後揭成兩張,再卷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食用。卷食春餅講究卷成筒狀,並要從頭吃到尾,取意“有頭有尾”。

民間吃春餅,常以食餅製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征 歲時》雲:“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醃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幹粉、雞蛋等,且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