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培訓時代的新型管理服務(1 / 3)

後培訓時代

作者:

三十多位培訓機構一線負責人與管理學家的麵對麵“深度彙談”;采用全新的社區方式共建的“世界咖啡”式超越訓練營;不同區域的培訓機構一起溝通、學習、創新

編者按:

通過“社區溝通學習”,用“未來的、創造性的視角展開行動”,提高組織的“戰鬥”能力,才能為新型組織成長提供係統化新型的可持續服務,培訓行業走到今天,似乎也在尋找一種新的轉型思路,而學習型組織也給中國的培訓業帶來了一絲“春風”。

2011年8月2日—3日,由智囊傳媒、索奧中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共同主辦的中國培訓行業訓練營在北京交通大學圓滿召開。在中國的交通領域最高學府——北京交通大學的校園裏無時無刻不體現著“知行合一”的文化氣氛。古老的亭台樓閣與校友牆上展示的名人名家,兩者相互映襯,熠熠生輝。在這樣的情景交融之下,似乎與這次訓練營的主題不謀而合。因為在訓練營中,倡導的是學與習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

在兩天的訓練營中,與會的嘉賓對“公開學習實驗室”從陌生到了解再到興奮。可以說是親身體驗了訓練營是如何通過社區的方式來實現組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的。從互動環節的真情流露到遊戲狀態下對整個培訓行業的剖析,可以說真正說到了行業發展的切膚之痛。而通過思維導圖和為培訓行業畫像更是把培訓的整個係統進行了全麵的認知。

傳統培訓“窮則思變”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秘書長李直對培訓業的現狀深感憂慮,甚至認為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在參加了智囊傳媒幾次公開學習實驗室和企業實驗室的活動後,他感到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或許可以給培訓界帶來全新的創新機會,正是在他的倡導和撮合下,才有了這次培訓業“公開學習實驗室”的全新嚐試。

最讓人唏噓的是,參會的一位企業代表給培訓業畫了這樣一幅圖:一個培訓人員坐在一輛殘疾車上向客戶兜售產品。這幅令人心酸的畫從某種程度上也道出了這個行業的艱難處境。

在大家的熱烈討論中,讓我們從更多的維度中看清了培訓業麵臨的難題——

首先,目前市場上的眾多培訓公司,從企業培訓大的流程上看,都隻是培訓項目的執行公司;他們在整個的培訓價值鏈當中,處於最底層,更多屬於培訓實施的環節。大家都知道,培訓是係統工程:培訓主題的設計、內容的確定、方式的選擇以及師資的甄別,效果的轉化和評估都是直接影響到最後培訓是否能達到預期目的的關鍵,所以在目前的培訓運作背景下,培訓公司依靠課程來做極力的市場推銷,培訓效果很難真正保證,也會把自己帶往產品創新的無底深淵。

其次,市場上的所有的培訓公司都可以被叫做這個行業的第一代公司,他們的特點是以講師和課程為主,以簡單推銷的模式為主要的市場手段,這些特點在行業初期的確很有價值,也的確起到了普及管理知識和教育市場的目的,但也起到了一個很不好的作用:讓很多企業負責人甚至培訓公司負責人就簡單認為做企業培訓就是課程的累計,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

再有,流行了10多年的課程式培訓和講師明星式的到處巡回演出是培訓行業的一個顯著特點,這樣的模式遲早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君不看:歌唱明星鮮有能紅過十年的曆史;同時,培訓師隊伍魚龍混雜,讓人難以分辨,有句話說:以前的講師是做教育,現在的講師是在做商人。

更有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培訓存在著下麵的弱點:雖然也注重學員的實踐,但是“學”和“習”沒有更有效的連接起來;培訓課程和學員實踐脫節,學員實踐沒有指導;學員間共同學習的氛圍不濃;培訓過程以講師講為主,沒有建立學員的主體學習地位;課程內容不容易形成成果並進行傳承,培訓價值沒有很好的發揮,培訓沒能形成學員之間互幫互助的網絡。

跳出“培訓”看培訓

在下一個十年,轉型成了企業發展中不得不麵臨的關鍵問題。培訓行業也是如此,如果不轉型,以往的發展方式,實現組織的變革和創新,就無法與客戶的需求相適應。那麼到底該如何去主動尋求改變呢?有人認為,應該看清整個培訓行業的係統,隻有從係統中發現問題才能夠更準確地解決當前培訓業存在的困惑。

說起培訓,我們往往是就培訓談培訓,這樣就會使思維緊緊限定在培訓業行業。那麼,要想更加清楚地了解培訓行業真正的切膚之痛,必須跳出培訓看培訓,這樣,才能利用大家的頭腦風暴,通過更有利的一個平台與企業的最高管理者真正進行對接,這樣才能真正完全地了解企業的需求而不是通過基層的管理者對領導的揣測需求。

在傳統的企業裏,經常會發生這樣一個現象:當企業出現問題後,管理者隻是就問題去解決問題,出現一個問題,就去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於是企業的管理者就陷入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怪圈。而如果培訓機構遇到這樣的企業,隻是為企業就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對於企業的真正需求肯定把握不準,更不用提客戶的後續服務了。如何從根本上使中國的培訓業有一個創新的發展思路,如何讓企業與培訓機構產生一種合作的共建方向,社區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集成解決方案。

社區“共建”引發新型管理服務

在此次公開學習實驗室上,大家一起分享了智囊傳媒與索奧中國一起通過共建的方式幫助企業建立學習、交流、溝通、創新的案例,其中包括“新奧科技案例——戰略轉型與創新與學習溝通社區建設”、“諾基亞案例——企業組織變革與創新”、“致遠軟件案例——組織領導力提升”、“諾維信和用友案例——新型客戶關係”。

通過兩天的深度探討,大家的逐漸得出了一個重要的共識:培訓業目前困境主要是組織變革造成的,未來的組織更像一個個非政府組織和社區,而不是公司,培訓業轉型的方向是改變企業的學習方式,新型組織建設和成長是每個企業努力的方向,也是培訓業轉型的突破點。

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認為的“下一個社會”,“既是一個知識社會,也是一個組織社會,因為隻有通過組織化的實踐,知識才能夠產生效用。而且,這個知識社會中的企業更像一個社會化和網絡化的非營利機構”。

事實上,社區組織是一種商業模式。看看你周圍的社區吧——不是你開創的社區,而是你為之服務的社區。即使你是一家航空公司或有線電視公司或一家診所,都有這樣的一個社區,那裏的人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你曾經促成他們相互交流,分享知識(包括它們已有的知識和需要了解的知識)、彼此支持、共同做事甚至是社會化嗎?你可能正與一群人一起工作,並且他們都有共同關心的問題。你需要做的一切,就是打開四周的所有“窗戶”,讓大家相互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