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蕭遙的提點,忽必烈眼中忽然射出了一道精光,似是自言自語道:“隻送來親屬家眷,本人卻不來謁見,最大的可能,便是說明此人確實存有異心,寧可狠心將所有的親人舍棄,以此來蒙蔽視聽,也不願以身犯險。而此舉的目的必然隻有一個,那就是權力。這樣的人若是再次掌權,其危害恐怕遠勝以往。嗯……是了,我若不親自前往,當麵跟蒙哥講清楚的話,即便我送了親眷過去,但有阿裏不哥一直在蒙哥身邊煽風點火,我遠隔千裏,仍是始終處於劣勢,說不好還會弄巧成拙,反而真的將把柄和弱點都暴露給了他們。”
蕭遙見忽必烈如此開竅,自己隻不過稍稍點撥兩句,他便將其中所有的利害關係都分析得一清二楚,心中不由暗讚,說道:“正是如此,大哥,這一趟,咱們是非走不可了。”
此時,忽必烈也意識到了此行的必要,但他所慮之事,與蕭遙所想畢竟還是有所不同,而且考慮的方麵也要更多,因此遲遲沉吟不決。蕭遙見他表情,心念微轉間,便已明白了忽必烈所憂之事,恐怕多半就是在去的時候,該帶多少人的問題上了。事到如今,忽必烈必然已經明白了去是一定要去的,可是到時候若是己方人帶多了,蒙哥可汗定然會心生戒備,那時候就算見麵,雙方一邊小心警惕,一邊嚴防守禦,心中多半也會存著芥蒂,如此一來結果還是十分不利,可如果人帶少了,萬一阿裏布哥突然發難,那時候卻必然會瞬間陷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境地。這般兩難的抉擇,也無怪乎忽必烈十分難下決斷。
思及此處,蕭遙一時間也犯了難。雖說按照他腦海中關於此段曆史的記憶,忽必烈輕車從簡,隻帶十餘人奔赴草原,並成功化解了幹戈,最終令蒙哥可汗停止鉤考,召回了阿蘭答兒等人,但這其中的過程他卻並不知道。此時若是完全撒手不管,任由忽必烈按照曆史的發展軌跡去做,那麼自己在這裏麵對於結果的影響便是無法估量的,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壞。而事到如今,若是稍有差池,俗話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那時候不僅是忽必烈,連自己也要被殃及池魚,今生所望再也無力實現。想到這裏,蕭遙頓時臉色凝重,也細細思慮起來,力求做到萬無一失,大殿中一時間寂靜無聲。過了片刻,忽然間,忽必烈攥指成拳,一下子砸在王座之上,低聲道:“我倒要去會一會阿裏布哥,瞧一瞧他對我這個當哥哥的究竟有何不滿。有蒙哥在,諒他也不敢耍什麼花招。”
蕭遙一聽到忽必烈話中所含的堅毅語氣,便知他下了決心,還沒來得及開口,忽必烈已下令道:“三日之後,咱們輕車從簡,帶上我的家眷兒女,再帶幾個隨身的仆人,便一塊去草原見蒙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