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遙藏身於在全真教那二十五名道士與一眾苗族高手廝殺的這片低窪穀地之旁,隻見全真教雖然人數足夠,卻隻出七人,擺了一個小天罡北鬥陣,剩下的十八個人便以這個天罡北鬥陣為核心,圍繞在周圍與敵相鬥。蕭遙雖看不出來這陣法究竟是如何變化的,又厲害在哪裏,可他見那群苗人雖然人數上占了優勢,且攻勢也頗為淩厲,但就是拿全真教的道士們無可奈何,那些受傷倒地,躺在地上不斷呻吟的都是他們的人,因此自然而然便全神貫注地研究了起來。
他起初一眼看去,隻覺得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是一場亂鬥,但凝神看了一陣後,卻慢慢地看出了一些端倪。隻見身處於這場爭端最中間位置的是全真教的天罡北鬥陣,他們被數十個苗人高手手持長刀圍在垓心,情況似是十分凶險,這構成了第一層包圍的圈子,再向外看,這數十個苗人高手的背後便是全真教剩下的那十八個人,此乃第二層包圍,這也是全真教的反包圍,隻是那些苗人占據了人數上的優勢,因此在戰圈的最外麵,還有數十名苗人在與全真教纏鬥不休,這是第三層包圍,同時也是苗人的反包圍。如此層次分明的爭鬥蕭遙實是平生僅見,因此看的也是格外認真。
崔誌方位當天罡北鬥陣的主位天樞,而天罡北鬥陣又隱隱是帶動著剩下的一十八人作戰,因此這就相當於崔誌方是以一己之力,不斷根據場上的形勢,調派著己方的力量與對手纏鬥,這任務不可謂不重,因為一方麵既需要他對自己指揮的天罡北鬥陣不斷進行調整,以便能夠應付在外圍攻的那數十名苗人高手,另一方麵又要覷準機會,把握時機,趁著對方犯錯的機會當機立斷,指揮剩下的那一十八人,與天罡北鬥陣裏外夾攻,合而攻之。其實,按說這二十五人完全有能力組成三個天罡北鬥陣出來,而且三陣配合,防禦時的威力便會呈幾何級數增加,別說是麵對眼前這區區幾十個苗人的圍攻,就是再多上數倍的敵人,也絕不會有落敗之理。而崔誌方之所以決定隻組成一個天罡北鬥陣,讓剩下的十八人分散作戰,為的便是將己方進攻之時的威力發揮到極致,能夠將所有的敵人盡數殲滅。
天罡北鬥陣雖然威力十分強大,但實質上卻是個被動的陣法,隻有當敵人來攻之時,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威力,而若是想以此陣法主動追擊出去或是包圍對手的話,受限於陣法本身的站位問題和移動起來後,要顧忌陣法的要害北極星位不被敵人所占這一先天劣勢,那自然就多有不便,敵人若是一心一意想要逃跑,那也是十分簡單的了。因此崔誌方想到這裏之後,又思及己方先前已經吃過了一個暗虧,這次決不能再讓對方占到什麼便宜,不然若是敵人嚐到了甜頭,一路上不斷騷擾侵耗的話,那就是累也把自己這群人給累死了。想到這,他這才決定圍繞天罡北鬥陣出此奇招,命令隻組成一個陣法固守,剩下的十八人便圍繞陣法四處遊殺走位。如此一來,要是臨敵之時,那十八人中的某一人忽然受到對手圍攻,不支敗退的話,就能立刻融入陣中,利用天罡北鬥陣萬無一失的防禦之能,受到陣法的保護,從而得到一絲喘息之機,而對方若是見久攻不下天罡北鬥陣,轉而企圖去圍殺那十八人時,天罡北鬥陣又能借機前出,利用本身強大的威力狙擊對手。這樣的話,以天罡北鬥陣為根本,結合十八位全真教第三代高手的個人能力,既彌補了天罡北鬥陣本身不夠靈活的缺點,又能將陣法相互照應、互為補充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既能充分發揮在一旁不斷走位,伺機而動的那十八人的個人能力,又能讓他們這些相互間看似毫無聯係,獨自為戰的個體串聯成為一個整體,不可謂不是一個高明的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