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訪學小記
關注
作者:韓晗
這個標題,來自於女友張萱的一篇隨筆,名為《在一座“看得見的城市”中,看見了一座“看不見的城市”》。去年三月,她在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係做了一個月的短期訪問學者,遂有此文。看得見,或是看不見,之於一座城市本身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座城市裏,看得見什麼,看不見什麼。譬如說在香港這座城市裏,我卻能看到很多之前看不到的。
短短幾天的中大之行,已然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是第二次來到這所依山而建的大學,與第一次走馬觀花的匆匆來、匆匆去不同,從這座校園,我感知到了香港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溫和與快節奏。有人說,中大是香港的靈魂,是的,靈魂是看不到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其靈魂的感知,來看到這座城市的真正之美。
誠然,看得見,不隻是觸碰,不隻是感知,這是一種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沉浸、對話,甚至是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的擁抱、親吻。因為中文大學,我重新認識了香港。
2007年春的香港之行,匆匆且短暫,這座城市留給我的印象隻有兩點,一是繁忙,一是平等,因此便有了我那篇《星光大道上的琴聲》。說實話,那時的我,並未曾看到這座城市的另一麵,溫情與和諧。
而這,恰恰是這座城市被“看得見”的本質。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之前從未來過,但是在這座學院裏,我感覺到的是一種文化的包容,情感的溫暖。精致小教堂、溫暖的小餐廳、熱情的同學,以及錯落有致的建築,這些都是可以直觀感受的。可是,我想說的是,這些直觀感受,是通過“看不見”的存在,才能感受到的——
梁元生、劉忠明、盧龍光諸先生的博學謙和;梁頌茵老師的精心細致;陳雪怡、洪健智兩位同學的熱情好客;抽空在圖書館裏看到的海量資料,每一個熱心在學院路邊的路人,以及溫暖如家的安排招待,每天準時出現的大巴……在這座人口密度極大的城市裏,因為有這些“看不見”但溫暖的存在,自始至終,沒有一個人會覺得擁擠。
記得在聯合書院的校車站,遇見一位崇基學院的學生,他也在等校車。彼此都覺得無聊,於是就開始攀談。
我問:“香港哪所學校的哲學最好?”
他答:“當然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我繼續問:“為什麼?”
他繼續答:“學哲學,無關多好的大樓,多少的藏書,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我覺得看不見的最重要,其中關鍵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而我們崇基學院的師生、同學以及老師之間,都很和諧,這在香港是有口碑的。”
是的,正是因為這些“看不見”,才會將那可以“看得見”的存在表現出來,並且讓之前那個在心中、在意識中“看不見”的香港,竟然變成一座“看得見”的城市。
一同開會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到了中文大學,才知道什麼是大學,到了香港,才知道什麼是香港。而且,她是第一次來香港。
我想說的是,如果說,中文大學是香港的靈魂,那麼崇基學院的這些“看不見”的和諧,恰恰構成了中文大學的靈魂,甚至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認為,崇基學院這所有著宗教背景的學府,在不經意之間悄悄地塑造了香港這座城市的靈魂。
當然,它與文化,與學術,甚至與規章製度都無關,因為崇基學院一以貫之的基督精神,它的人文情懷,決定了這美好的一切,在我們這些外來客麵前一一呈現。
“崇基”者,崇尚基督精神也,推而廣之,若是我們都去崇尚這世間一切美好、愉悅以及崇高的精神,那麼,一切城市,都和香港一樣可以變成“看得見”的城市,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作家西西女士的那句話:“香港是一座到處可以感受得到莊嚴與崇高的城市”,誠哉斯言!
韓晗,武漢大學中文係博士研究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