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發散的人生(2 / 2)

“百萬分之一的不同?”小雨看了陳默一眼。

“恩。”陳默點點頭,接著補充道,“米蘭?昆德拉說的。藏在那百萬分之一不同裏的,才是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它,並且好好地保護它,以避免渾渾噩噩地活在那百萬分之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的相同之中。”

“米蘭?昆德拉?喜歡文學?”小雨問。

“專業就是這個,再說有的是時間,閑著也是閑著。”

“那說說你的想法呢?怎麼才能找到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呢?從你所學專業的角度看。”

“……就以我國當代幾個文學流派的演變發展為例吧。”陳默想了想然後說。

“恩。”

“先是出現一個叫傷痕文學的流派,內容多是描寫那代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寫這些痛苦是為了什麼呢?於是後來又出現了反思文學,對這些痛苦加以反思,反思為什麼遭遇這些痛苦,從社會到曆史到個人,找了很多原因。原因找了很多,可是下麵又該怎麼辦呢?”

“下麵就該解決問題了,從方法論的角度說。”小雨接道。

“高中政治一定學的不錯。”陳默笑道,“於是接著就出現了尋根文學,光聽名字就能大致了解這個流派的宗旨,一批作家試圖透過籠罩著這個社會的濃霧找到一種名為根的東西。”

“根?就是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小雨問。

“也不能完全畫等號,畢竟他們不是站在個人的角度,他們試圖把握的是更具廣泛意義上的差異。”

“就是說個人如果想把握到這種名為根的東西,就必須對自己個人的傷痕加以反思?”

“我想是的。”陳默點頭道。

“那我們的傷痕又是什麼呢?”

“問題就在這,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傷痕是什麼,所以之後的一切都無從談起。”陳默看著小雨輕聲說道。

“尋根文學之後又是什麼流派?”小雨問。

“之後是先鋒文學,或多或少地立足於所找到的根的基礎上,開始試著打破公認的規範和傳統,強調自我意識。換句話說就是一邊努力探尋著自我的外延,一邊繼續豐富著根的內涵。”

“再後來呢?”

“再後來就多元化了,用一個作家的話說就是發散了,社會在轉型,人們考慮問題的重點和方式也在轉變,單一的文學類型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了。”

“再後來呢?”小雨問。

“再後來網絡就出現了。”

“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時代。”

“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時代。”

“那你在期待什麼呢?或者說你希望自己去期待什麼呢?”小雨問。

“是啊,我能期待什麼呢?”陳默輕聲重複道。

兩人沿著後山的一條小路往山下走,小路由無數雙腳踩踏而出,彎彎曲曲的不時地隱沒在低矮的灌木叢中,或者消失於一片片裸露的岩石上。

夕陽斜下,樹影婆娑,順著山勢,兩人腳步時急時緩,一會兒手拉手地配合著翻過一道溝塹,一會兒疾步穿越一片平坦的草地。

樹叢中夾雜著黃色的雛菊和紅色的月季,秋蟲在暮色中高聲歡唱著自己的歌謠,我回頭去看,原先登臨的山頂在晚霞的映襯下已經變成了一團灰蒙蒙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