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的隱忍

卷首語

作者:王興德

隱忍是一種寫作姿態,一種文學態度。好的小品文作者善於善於將事情隱藏於內心,強力克製忍耐,不隨便作出表示,不矯情,也不隨意,不是看到什麼就寫什麼。

事實上,真正的小品文,應該是文學的,要有充滿詩意和張力的語言,要有深藏不露的情感,要有深沉的思想含量,要有獨到的哲學意蘊,絕非停留於自我的矯情的淺俗表達,停留於簡單的泛濫的印象式記錄。要努力壓縮耳聞目睹的公共信息,尋找自己熟悉的生活源頭,釋放內心感受的潛在疼痛,從而使作品隱忍而富張力。

小品文創作是一件從容的事,見什麼風景都大生感觸,遇什麼世事都大發議論,表麵看是寫作者情感豐富,其實大多是些泡沫式的感悟,沒有什麼新意,更沒有個性。小品文創作必須飽含寫作者對世界的基本感受,在此基礎上還要有個人獨到的理解,有個人不同尋常的切入角度,有個人獨特的情感。無論應當什麼題材的作品,作者都應當在場,應當介入。要祛除遮蔽,以個人的生命體驗方式,用心靈去與世界溝通。偌若總是守著自己的自留地,坐井觀天,自言自語,隻呈現與別人沒有多少關係的個人生活。那樣的作品哪怕文字寫得再漂亮,也無法與讀者產生共鳴,無法傳遞作品的溫度,釋放作品的能量。

現在網絡上很多小品文寫手,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浮躁,生活狀態浮躁,文學狀態也浮躁。由於他們對文學寫作要求太低,因而萌發於愛好,也止步於愛好。雖然他們身在文藝的富礦區,但卻不清楚礦脈在哪裏,更不懂得怎樣發掘。多數尋礦者其實隻是在山上采摘蘑菇,找尋蘭草,亂挖樹根,一切還停滯於地麵的粗淺作業,而礦藏當然在地下,即便有什麼露天礦也早就被人拿走了。

文學的尋礦要靠毅力,要靠隱忍,要靠技術。小品文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