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諾丁斯關懷理論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1 / 3)

諾丁斯關懷理論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

他山之石

作者:於興泳

【摘 要】 文章概述了西方德育理論的重要流派代表者內爾·諾丁斯的關懷理論基本內容,分析了我國德育教育方麵存在的缺失,探討諾丁斯的關懷德育理論對我國德育教育的啟示:充分發揮德育教師的主體地位,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德育教學理念,將關懷理論的內容充實到高校德育過程中,創新德育教學的評價機製,營造關懷德育的氛圍。

【關鍵詞】 諾丁斯;關懷理論;高校德育;啟示

關懷教育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新型教育管理模式,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深入研究和分析諾丁斯關懷德育理論的價值,對於解決當今高校德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高德育在高校教學體係中的地位,增強教師與學生的德育課堂積極性等方麵,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一、諾丁斯關懷理論的基本內容

對於關懷理論的內容,諾丁斯主要從目的、過程、方法和途徑以及德育主體等幾個方麵來加以概括,以係統的闡述關懷理論的內涵。

關懷理論的目的:培養關心型的學生,增強學生的關心意識,提高學生關心能力。學校是一個群體性的組織,生活在這一組織中的學生需要懂得如何去關心他人和感受來自他人的關心。傳統學校教育過於重視科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感性的道德訴求,諾丁斯認為這是整個教育模式的一大錯誤。她主張把關心學生和培養學生的關心能力作為教育的首要的道德目的。“它存在於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組成教育的任何部分都要以此作為檢驗:削弱這一目的的將遭到拒絕,懷疑這一目的的將被延緩,增強這一目的的才能被接受。”[1]。

關懷理論的連續性:場所、目的、教師和課程都需要有連續性。關心意識的培養是一種感情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熟悉的環境更有利於感情行為的培育和養成,這就要求有一個連續性的場所來維持學生關心意識的逐步成長。諾丁斯認為學校是具有連續性特征的最佳場所,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發的培育出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意識,這是關心意識的內在情感表現。同時諾丁斯把培養學生的關心意識作為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目的的連續性也是培養關心型學生中的重要一環。而教師角色的持續性也可以確保學生輕鬆自在的表達自己的內心的真情實感,更好地建立起關心型的平等關係。課程是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德育知識的直接來源,建立起以培養學生的關係意識為核心的課程體係並保持其持久性,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具穩定性和方向性。

關懷理論的方法和途徑:榜樣;對話;實踐;認可。榜樣在關懷理論教育過程中,主要的作用是起到引導和示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一個道德形象的標杆。“讓我們以關心者的身份響應學生的需要的首要原因是我們的道德取向。”[2]對話是人們溝通的工具,也是內心情感的表達。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重要的是學生表達的過程和二者建立起的良好的交流互動關係。關心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的停留在理論層麵上,諾丁斯認為應該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日常的社區活動或者其他的服務活動中去,將理論運用於實踐。認可,是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肯定與讚同。學生關懷行為的付出,能否有存在的價值,就需要得到及時公正的認可。教師對學生的認可既能夠發現學生身上的一些閃光點又可以促進學生對於教師角色的轉換,更好地促進與教師平等自由地溝通。

關係理論的德育主體:關心型的教師。教師是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知識的傳播者和道德發展的引領者,要培養具有關心意識和能力的學生,首先就需要教師具有關心學生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與學生的教學互動,可以在另一層次上理解為關心者與被關心者的互動。對於關心型教師的培養,學者們普遍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幼兒師範教育計劃上得到啟發,在這一計劃中他們為師範生建立了四種體驗關心,這四種水平的關心是:體驗關心;實踐關心;建立和維持關心的關係;持續不斷的反思和改良。關心的每一種水平都與他人相聯係,使學生深入地參與到關心的過程中去。

二、當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社會價值取向的變化,使得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社會的不良風氣,傳播到校園中就會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產生負麵的影響,使高校德育工作麵臨嚴峻的挑戰。

德育本位認識的不足,導致教學中缺乏針對性。德育的重點在於學生的品德塑造,培養道德素質全麵、道德修養拔尖的學生是德育工作的本質。德育的側重點在於“德”,“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在高校的德育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品性才是德育教學的靈魂所在。但在當今的高校教學工作中,學生的德育教學大部分依附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側重點在於保證學生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確性和堅定性,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不能夠完全的契合。在高校的教學工作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成績涵蓋道德教育的教學意義,是對德育概念的曲解和本質認識的偏差。德育本位認識的偏差,導致教學工作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替代專門的道德教育課程,容易使學生內心潛在的一些道德隱患問題難以被發現,隱患問題的長久存在會導致學生內心世界的扭曲,最終造成更嚴重的後果。